国父孙中山传
年台湾地区颁布之总统府孙中山新版标准像,由陈辉东绘。
每年10月1日国庆期间都会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之孙中山巨幅画像
两岸共同认可之孙中山先生标准照
中华民国国父孙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谱名德明,幼名帝象;
十八岁在香港受教会洗礼时署名日新(乃自取「日新又新」之义),业师区凤墀据粤音「日新」为改号曰「逸仙」,自是中西师友皆以逸仙称之,渐以此号扬于国际;
三十二岁至日本于投宿旅邸时,日籍友人为掩护革命领袖行踪而代署「中山」,先生旋奋笔续一「樵」字,示为中国山樵,后亦常于函笺自署中山,国人遂以中山先生称焉。
清末广东香山县翠亨村
国父故居
先生以清朝同治五年丙寅岁十月初六日(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诞降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县)之翠亨村。
国父的父亲达成先生与母亲杨太夫人
国父流亡美洲时与家人于檀香山合影中孙母杨太夫人、前立次女孙婉、左立子孙科、右立女孙娫;孙母后立者国父与其兄孙眉并夫人卢慕贞
其先世本中原望族,自唐末屡迁,历江西、福建,至明初入粤;其高、曾、祖三代均业农,父达成公早岁务农尝致小康,后遭时难中落而出外劳工,后复返里重振旧业;至三十三岁始成婚,娶杨氏,生子三女三,长子德彰,名眉;次子德右,名典,早殇;先生其季也。
国父早年就学之私塾—翠亨村陆家祠堂
国父年十三,远赴檀香山求学
先生七岁入私塾,凡七年而毕经业(四书五经等传统私塾教育)。
时其长兄德彰先生在檀香山垦牧有成,获当地*府特许招徕华人前往助垦,母杨太夫人亦亟思一睹其事业,遂获父达成公之允诺,侍母随搭载运移民赴檀之轮船前往。
少年孙中山赴檀香山途中
先生本「志窥远人,性慕新奇」,此行「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其影响于毕生志业者至大。
檀岛英国人所设之意奥兰尼书院
今檀香山意奥兰尼中学校园内的少年国父纪念铜像
抵檀未久,太夫人回国,先生独留。初,德彰先生命入所营米店佐理商务,虽稍习即通,然志不在此;长兄知其有志于学,乃使进入英人所设之意奥兰尼书院(IolaniSchool)就读。
此己卯(一八七九)年先生十四岁时事也。
夏威夷国王卡拉卡瓦一世
国父十七岁时
先生中文基础已具,初学英语,先事观察静听凡十日,自以中英文相较之,颇有独特会心。
及至十日后展开学习,以读以写,进步极速,且尤以英文文法之领会胜于西童。
三年后卒业时,于数百学生中,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华侨引以为荣。
盖当时夏威夷犹独立之王国也。
国父少年时代与好友陆皓东入基督教时的受洗名单(孙中山署名2.孙日新,陆皓东署名4.陆中桂)
旋入檀岛最高学府奥阿厚学院(OahuCollege),此校为美人所设,系教会学校。
先生本意于毕业此校后赴美留学,乃因在校受牧师薰陶欲受洗入教,长兄顾虑父母斥责,并认为先生所受西洋教育已足敷用,命辍学回国再治国学,先生遂于癸未(一八八三)年夏离檀返粤,时十八岁也。
然仍于当年之冬,在香港与挚友陆皓东同时受洗于基督教「公理会」。
清法战争中清驭远、澄庆两舰在石浦港内与入侵法*鱼雷艇交火照片
清时中法战争,中国打赢了战场输掉了外交。
乙酉之年(一八八五),是时正值中法战争,海行途中每阅西报,均见外电报导中国*队奋勇作战之新闻,并有中国击败法*导致法阁改组之事实;但抵达香港时,清廷已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让安南(今越南,古代长期为中国属国)予法国。先生鉴于满清愚昧腐败,丧权辱国,愤慨万分;适此际于码头得见中国工人拒修法国战舰之义举,深受感动,乃「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公元年9月,国父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前排左起:江英华、关景良、国父(孙中山)、刘四福;后排左起:王九皋、王以诺、*怡益、王泽民、陈夔石。
先生既立救国救民之大志,遂于翌年毕业于中央书院之时,慎重考虑职业选择,先拟投考陆*或海*学校,继思研习*治法律;后忆及前往檀岛时,曾有教会司铎杜南山语以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言,乃决定习医,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救国事业遂发韧矣。
国父(左二)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常与陈少白(左三)、尢列(左四)、杨鹤龄(左一)聚谈反清抱负,评击时*,友人戏以“四大寇”称之。站立者为同学关景良。
先生于丙戌(一八八六)年二十医院(CantonHospital)附设之医科学校,在校结识志士郑士良,并与校外志士尢列邂逅相识,相为砥砺反满救国。
一年后,转学香港新创之西医书院(TheCollegeofMedicineforChinese,HongKong),在校复结识杨鹤龄、陈少白、关景良等,皆志同而道合者,日以排满之义放言高论。
中日甲午海战殉国将领邓世昌
李鸿章
年10月11日,《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博相(李鸿章)书
甲午年(一八九四)之春,中、日之间有事于朝鲜,先生观察大局有变,虑满清腐败无以应之,徒致国危民困也。
时李鸿章以汉人承担重任,且为「洋务运动」主持者,并亦为香港西医书院之名誉赞助人,先生欲有所匡救于时,乃作书上致之,期李能恢扩宏图,勤求远略,自「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大经大本致力,勿徒羡「坚船利抱」而舍本逐末。
书上,李末能纳,惟为发「农桑会筹款护照」一纸,亦见其不拒之意。
兴中会宣誓地点—李昌宅
兴中会誓词
公元年11月24日,孙中山于夏威夷之檀香山茂宜岛号召华侨同志发起成立檀香山兴中会,其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会员入会时须高举右手对天宣誓,其誓词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年2月21日,孙中山在香港集合陈少白、杨鹤龄、尢列、陆皓东、郑士良、程奎光等旧友,并与杨衢云的香港辅仁文社合并,成立兴中会总会,檀香山会为支会*咏商被选为临时主席。誓词改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府。”。
先生遂偕陆皓东游京、津,复溯长江入武汉,以观察形势,预为他日建旗倡义、再造中华之计。
乃秋,中日战起,清*屡败,先生视时机已至,乃再赴檀香山,欲纠合海外华侨,组*救国;至十月二十七日(阳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兴中会遂告诞生。
先生创立兴中会,明揭振兴中华之宗旨,同时凡入会者均秘誓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府」之目标,并以选举方式推定正副主席与职员,其组*目的与组织精神于此可见。
公元年兴中会会长杨衢云等人于日本的合照。前排左起︰安永东之助、杨衢云、平山周、末永节、内田良平;后排左起︰可儿长一、小山雄太郎、宫崎寅藏、孙中山(时为杨衢云秘书)、清藤幸七郎、大原义刚。
先生于乙未(一八九五)年初,自檀香山返香港,聚晤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尢列等,筹立兴中会总部以进行国内起义。时有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先已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先生以志业相近,遂与接洽,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併入兴中会;于是租定总会所一处,託名「乾亨行」,即于正月二十七日(阳历二月二十一日)正式成立兴中会总会,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府」为誓,并改订章程,发布宣言,积极筹备举义。
陆皓东向同志展示其所设计之起义*旗_青天白日旗
年第一次广州起义,革命*挥舞着青天白日旗
二月二十日(阳历三月十六日)以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採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先生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先生旋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以广徵同志;各项准备甚为顺利,乃定重阳节为起义之日。
为中国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_陆皓东烈士事迹:1寒窗苦读、2破除迷信、3发明旗帜、4反清就义。
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兴中会会友,淮备第一次起义,史称乙未广州起义,然以事机泄密,接济未至而失败。陆皓东在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白沙巷口)圣教书楼后礼堂起义指挥机关被捕,后被押南海县署受审。当时两广总督谭钟麟,令南海知县李征庸提讯,命其跪下。陆皓东不肯,慨然写书数千。李征庸为之感慨,称:“汝英年妙品,何为自取杀身之祸?汝不自惜,吾甚为汝可之。”陆皓东大怒道:中国地大物博,民众甲于全球,徒以满清*府*体砖制,外交失败,坐使贫弱达于极点。吾等今日举事,本欲倾覆清*府,更立新共和*府,凡有效功于满清如汝辈者,吾等满拟杀一二以警其余,今谋泄被执,我既不能杀汝,则汝今可杀我,有何可惜”遂英勇就义。
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等革命*人受到清*府通缉。此是清*府出具的悬赏通缉「告示」,其中,孙中山被悬赏花红银一千元。
不幸届期衢云在香港误事,以致事机败露,陆皓东、程耀辰、程奎光、丘四、朱贵全等多人被捕殉难,首次起义乃告失败。
事败后三日,先生始脱险至香港,旋偕陈少白(左)、郑士良(右)赴日本。
易经六十四卦之革、鼎,卦象为汤武革命
九月二十八日(阳历十一月十四日)船抵神户,时广州义举已喧腾东邻,先生阅报,见有「支,那革命*孙文抵日」数字,因语少白曰:「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此语吾辈宗旨相符,即以革命称吾*可也。」自此,先生神圣高远之救国事业,乃正名为「革命」。
近代中国实亦由先生首用「革命」一词,并直指「革命之名词创于孔子」,而绝不认其为译自西文或得自日本,盖日本实借自中国之易经也。
至于以「顺乎天而应乎人」为革命之定义,其意境自高于一般轻用之者,故又屡言「革命为宝贵尊严之名词」,「革命者,乃圣人之事业也」,以见其内心对革命事业之虔诚庄敬。
国父早年与革命同志在日本横滨(右下角为青年孙文)
先生自神户至横滨,访晤冯镜如等,即行组织兴中会横滨分会,公开革命宗旨。旋即断髮改装,再赴檀香山,并为周游美欧之计。
孙中山至英国
康德黎SirJamesCantlie[-]为国父在西医学院时之老师,亦是后来协助国父在英伦逃出困境的恩人。图为年,国父与恩师康德黎先生合影
翌年丙申(一八九六)四月,遇业师英人康德黎于檀岛市街,相约于游美之后即赴英伦会晤。
八月,先生于自西徂东横游美洲大陆后,即由纽约乘船赴英。
先生在美宣传革命之时,已受满清驻美公使密侦跟踪,抵英之后,即在满清驻英使馆所雇侦探严密监视之中。
国父伦敦蒙难时被幽禁处_清廷驻英使馆
国父被幽禁时仓促写就的求救卡片
八月二十六日(阳历十月二日)晤康德黎于伦敦,并访业师孟生博士,均告戒慎防满清使馆暗算,先生大笑置之。至九月初五(阳历十月十一日),果被清吏诱禁于清使馆内,凡十三日之久,历经险危,终得康德黎与孟生二师营救脱险。
公元一八九六年十月廿三日,被扣押于大清驻英使馆十三天之孙中山在舆论帮助下获释,是为史上著名之「伦敦蒙难」。卅一日英国「图画报」(TheGraphic)刊出孙文被释之图文报导,标题为「孙中山案」,本案一出,举世轰动。孙文革命领袖之声名自是遍扬於世界。
先生以英文著「伦敦被难记」(KidnappedinLondon)发表,中国革命领袖之声名自是传扬于全世界。
伦敦脱险后,先生暂留欧洲,从事*治风俗之考察,并结交其贤豪。
大英博物馆
(清代文人王韬之《漫游随录》为中国最早介绍大英博物馆之著作,其中有云:此院各国皆有。英之为此,非徒令人炫奇好异、悦目怡情也。盖人限于方域,阻于时代,足迹不能遍历五洲,见闻不能追及千古;虽读书知有是物,究未得一睹形象,故有遇之于目而仍不知为何名者。今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于礼拜一、三、五日启门,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用意不亦深哉!)
国父44岁(年)于伦敦读书时摄影
以大英博物馆藏书丰富,每日前注阅读连续半年之久,对于*治、外交、法律、*事、矿业、农业、畜牧、工程、经济,均作细心研究,因而于瞭然全局中取精用宏,乃「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为一劳永逸之革命目标,「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殊可视为人类思想史上之大事。
国父之论三民主义曰:「革命方略之所以不能行者,以当时革命*人不能真正瞭解于革命之目的也。革命之目的,即欲实行三民主义也。何谓三民主义?曰民族主义、曰民权主义、曰民生主义是也。中国革命何以必须行此三民主义?以在此二十世纪之时代,世界文明进化之潮流已达于民生主义也;而中国则尚在异族专制之下,则民族之革命以驱除异族、与民权之革命以推覆专制,已为势所不能免者也。然我民族、民权之革命时机,适逢此世界民生革命之潮流,此民生革命又我所不能避也。以其既不能免、而又不能避之三大革命已乘世界之进化潮流催迫而至,我不革命而甘于沦亡,为天然之淘汰则已;如其不然,则何不为一劳永逸之举,以一度之革命,而达此三进化之阶段。此予之所以主张三民主义之革命也。」
清光绪帝(中)康有为(右)梁启超(左)注:斯照为康*伪造者,此三人生前从未同框。
戊戌六君子被害时新闻
为现代中国变法维新而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简介
戊戌(一八九八)年秋,国内发生*变,满清慈喜太后幽禁光绪帝于瀛台,捕杀「维新」人士多人,维新派首要康有为、梁启超等分由宫崎、平山协助避难日本。
国父日本友人头山满〈右〉与犬养毅〈左〉
国父与日本友人合影〈日本,光绪25年、〉。〈右起〉:国父、清藤幸七郎、小山雄太中、宫崎寅藏、内田良平、末永节
日*界耆宿犬养毅与宫崎等咸以康、梁亦谋革新而遭放逐,劝先生与之联合。
先生然之,拟亲往慰问,期推诚相与。
讵康另有所图,妄称奉有光绪帝之「衣带诏」,未便与革命*首领往还;惟梁启超屡相晤谈,表示愿意合作。
会其*徒王照不直康之所为,公开揭发其所称「衣带诏」之伪,康衔恨迁怒,遂愧然离日,且以敌意对革命*矣。
第一排左起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第二排左起为容闳、唐绍仪、唐国安
梁于康走后仍与先生续商联合,为康所知,派员促其离日,梁乃于翌年(一八九九)冬赴檀香山,行前且表诚击合作之态请先生作书为介在檀友好。
先生不疑,坦然以应。
迨梁至檀岛,持先生介函大获信任礼遇时,竟诡称「保皇与革命原属同流,名虽有别而宗旨则一」,欺骗一部分兴中会员助其设立「保皇会」,事为先生所闻,驰书责之已不及矣!
最新曝光之康有为密谋刺杀孙中山的手札文件(原图四张,今取第一张为证)
顷得铭三电,云孙文复到纽约。前得卓如书,言孙文因吾会难,势运东学生(入京)谋害皇上,我已电北京泄之。宁我事不成,不欲令彼事成也。此人险*已甚,今复来此,必专为谋我。我还纽本无事,不过为开银行耳,然立于险地,实非宜(且拒约事泄),故决不东还,即入墨矣。今拟到新藟约铭三或季雨来一见,授以事乃行,到时或电汝来一见,亦未定。此人不除之,(与我)必为大害。已授意铭、雨,并复呼岳崧出也。惟铭、雨二人皆胆小而多疑,又不能出手,恐败事。趁其来美(美律甚宽),最好除之。幸文愓有财权,可任大事(波利磨敢死部四十余人皆其至交)。岳崧与汝甚好(或汝令纯甫密约此贼,而彼等伏而去之),汝可与岳、文密谋勉厉之,穷我财力,必除之。如不在纽,则跟踪追剿,务以必除为主,皇上与我乃得安。铭、雨有他疑,汝密主之可也。余待后命。此与次女。两浑九月廿二日”。
清朝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所凭藉之「义和团」拳民
被义和团烧毁的东交民巷
在此插画中,西方人被满清官员当作猪或羊杀害(以「猪」喻基督教信奉的「主」,以「羊」喻传教的洋人)
八国联*攻占北京城后在紫禁城内阅兵
八国联*士兵
法国*队翻墙进入北京城。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中国人的身影。民间敏锐地意识到“带路*”之繁盛,乃国人缺乏民族意识、尚无民族认同之缘故。
英*自沙窝门水道进城,城内百姓围观者甚众。据宝复礼披露,曾有“一个忠诚的天津信使”,避开监视,“从这座皇城水门的栅栏空隙处钻了进来”,把天津被攻陷的消息传递给使馆区。由此推断,沙窝门水道大概也是中国人透露出去的。“民族认同”模式虽然完胜,但仍有可供反思之处。
庚子(一九○○)年夏,北方发生「义和拳」之乱,清廷愚昧,竟引以自卫,纵其乱*与排外,招致「八国联*」蹂躏中国之惨祸。
先生见危亡瓜分迫在眉睫,亟思奋起拯救,乃一面部署再举起义,一面策划保全南方。
时李鸿章方调广州出任两广总督,在港同志何启代表先生与香港总督卜力(SirHenryBlake)接洽,劝说李鸿章据南方独立,以事拨乱反正。
先生并拟订「平治章程」六条,其要旨即为建立合众*府,致送卜力请为转致。
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摄于年8月
先生且曾亲赴上海,试寻策动两江总督与两湖总督之途径而未得也。当兹往返活动之际,先生曾获李鸿章幕中策士刘学询之函邀,谓李有独立之意思得先生助力云。
先生虽疑,仍以有利大局而赴香港,至则李果派*舰来迎;同行二日友宫崎等为之欣喜,先生则嘱慎重,及试,果陷阱也,幸未蹈之。
不久北京陷落,清廷逃亡,急调李鸿章北上向八国谈和。
李既离粤,独立之议寝(告吹),而先生起义之部署亦告成熟,箭在弦上矣。
「华兴会」会长*兴〈中坐者〉与部分同志合影
光复会领导人合影
光复会誓词
清末全国各地革命团体列表(点击放大)
各省留日学生所创办的宣传革—命之刊物
自庚子之役后,国民日渐醒觉,志士纷组革命团体,其著者如:辛丑(一九○一)之春,粤籍留日学生王宠惠、李自重、冯自由等人组成「广东独立协会」;壬寅(一九○二)之春「留东学人章炳麟、秦力山、马君武等人发起举行「中夏亡国纪念会」,张继等人发起组织「青年会」;冬,蔡元培、吴敬恒等人发起组织「爱国学社」;癸卯(一九○三)之春,钮永建、蓝天蔚等人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冬,*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人发起组织「华兴会」;甲辰(一九○四)之春,*兴再与会*人士共立「同仇会」;冬,龚宝铨、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发起组织「光复会」。
17岁写就《革命*》,掀起全中国反满浪潮,提出“中华共和国”建国二十五*纲,年仅20岁就为革命牺牲的绝世才子邹容烈士。有诗赞曰: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
蹈海报国_陈天华
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
……
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
为什么,到今日,奄奄将绝;割了地,赔了款,就要灭亡?
——《猛回头》
此四五年间,国内外革命组织遍起,并皆以书刊作革命鼓吹,邹容「革命*」、陈天华「猛回头」等即其著者。
国父在法国首都巴黎
至乙巳(一九○五)之春,更有欧洲留学生邀先生前往组织革命团体;而在国内与在日本之各革命团体负责人,感于团结之需要,亦均望先生东返,以总革命组织之成。
先生癸卯(一九○三)年夏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较之初期誓词增入民生主义之内容,即以此施行于尔后组织之入会宣誓,革命宗旨自是益臻具体。甲辰(一九○四)之秋,先生在纽约首次发表对外宣言,题为「中国问题之真解决」,主旨在指出西方对中国存有两种误解,实皆中国受外人侵佔之时所产生:其一、谓中国关闭成性,此乃满清专,制,统治之现象,以往无此事也。其二,谓中国地大物博人众,一旦富强,势将成为「*祸」;其实中国人天性和平守法,从不对外侵略,昔日之所谓「*祸」者,亦系外人侵佔中国时,其黩武侵略之延伸也。中国人唯有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乃能对世界和平有所贡献,斯非*祸而是「*福」也。故望崇尚独立与和平之美国人民,同情中国人民支持中国革命。
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除此之外还有江浙光复会(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青帮、洪门等多个组织参与加入。同盟会确认其*纲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参加中国同盟会之留日学生与国父(前排中)和*兴在东京合影
乙巳(一九○五)夏日,先生自欧洲经南洋返抵日本,至则各革命团体志士纷纷来见,皆申进取之意。六月二十八日(阳历七月三十日)先生召集中国革命同盟筹备会,到者凡十七省志士七十馀人,(关内十八省唯甘肃无留学生。)先生演说革命宗旨与方法后,即行合组新团体之讨论,决议定名称为「中国同盟会」,并即各自亲书入会誓词,举行入会宣誓。誓词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会后,继续加盟者络绎不绝;至七月二十日(阳历八月二十日),乃正式举行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于东京,先生被一致推举为总理。
同盟会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设想的一个中华民国的*府组织一致:在总,,理下设行*部、立法部和司法部,这实际上是三权分立的原则。《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成立后,即创办「民报」为机关报,先生亲撰发刊词,正式揭出民族、民权、民生「皆基本于民」之三大主义,为革命奋斗目标。继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定「*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以达成之。主义与方略既定,革命同志遂各依任务,展开组织、宣传,与佈置起义。
孙中山在日本策划革命时与日本友人的合影图片
至丙午(一九○六)之秋,期年而已,仁人志士自动加盟者已逾万人,革命风潮已遍于全国各地。清廷震惧,知革命本部在日本东京,革命事业乃先生领导,遂藉外交力量,请日本驱逐先生出境。丁未(一九○七)年春,先生被迫离日。
「中国同盟会总会」全世界分会会址
公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9月,因同盟会中王和顺发动防城起义失败等原因,孙中山改派*明堂为镇南关都督。发起广西镇南关起义,图为镇南关起义起义当时的新闻报导
革命*占领镇南关国父亲自指挥炮战示意图
年革命*人于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时的新闻报导
庚戌(一九一○)正月,全美洲之「中国同盟会总会」成立于旧金山,先生改订新盟约,将同盟会四纲改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三纲,明确三民主义目标;并改同盟会会员为「中华革命**员」,显见其改革同盟会之深意。是年夏,启程东返。
广州新*起义,倪映典率新*与清*激战图
时国内由先生安排成立之同盟会南洋支部,实际以代东京本部执行革命指挥任务;己酉之冬,为策划起义,复由先生指示设立南方支部于香港,委胡汉民为支部长以主其事。倪映典与赵声策动广州新*有成,预定庚戌上元日起事,未及期而新*于正月初三(阳历一九一○年二月十二日)鼓噪发动,援者不及集,遂致顿挫,映典身殉,是为先生领导革命第九次起义之失败。
*花岗起义中率领革命*人进攻两广总督府的*兴,在起义前写给南洋同志写下的绝笔书
*兴率革命*攻打两广总督署
革命*焚攻两广总督府
年7月出版的《平民画报》刊载的*花岗起义*“焚攻督署”图
*花岗起义油画
*花岗起义中被捕就义的革命志士(部分)
*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辛亥(一九一一)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二十七日),*兴率各省来粤同志一百七十馀人起义于广州,此役惊天地、泣*神,革命*人甘死如饴,殉者近百,多为允文允武之青年精英;当时得忠骸七十二具丛葬于*花冈,英风浩气,震彻人心,「*花冈七十二烈士」之名遂永为国民革命之精神表征,而举国革命之形势,乃因之造成。此为先生所领导起义之第十次失败,亦即辛亥大革命成功之先声。(起义地点最终选在武昌之缘由如下:宣统二年(),宋教仁赴沪主笔《民立报》,署名渔父,笔伐朝廷,宣扬革命。辛亥年春,*人欲谋广州,促教仁往助。众劝其勿赴,教仁曰:“诸君勿惧,成则为四万万同胞,不成则一颗头颅而已。”遂赴港,继陈炯明为编制课长,一应布告令文,皆出其手。三月二十七日,官府侦知其事,在穗同志皆退入港。次日又觉事尚可行,约展期一日再赴穗。次日午前,官府已次第捣破机关,*兴乃仓猝进攻。教仁等未至,事已败矣,乃折回香港。沪上同志闻电,初以为教仁披难,不忍卒译,乍闻一宋字,俱面如死灰,定神才知为他人,意始稍苏。然久不见其归来,皆为忐忑。忽一日,教仁翩然归来,众皆欢呼不能自己。其得人如此。教仁衍述邹代藩之三策。一曰效法葡、土之中央革命,密联北方*队,更以东北马匪为援,一鼓取京城,尔后鼎定全国,此上策也。二曰于长江各省潜伏兵力,俟时并举,创立*府,北伐中原,此中策也。三曰于边疆要塞密组机关,一朝大举,逐次进逼,徐图攻取,此下策也。众仍以中策为尚。教仁乃组中国同盟中部总会,虚会长席,与陈其美、谭人凤、杨谱笙、潘祖彝为总务干事,各兼庶务、会计、财务、文事、交通部长,史家麐、吕志伊为候补,共组总务会,统揽全局。遣谭人凤赴鄂与居正、孙武、詹大悲合并共进会与文学社为湖北分会,曾杰赴湘与焦达峰、杨任、邹永成、谢介僧组湖南分会,范鸿仙、郑赞成赴皖组安徽分会,吴永珊赴川组四川分会,井勿幕于陕组陕西分会。三会直隶总会,策动各省*队,以俟时并起。终议曰:“武昌乃九省通衢,居全国之中,交通四达,同志易聚,惟其东有大江,敌舰易入,西有租界,对外烦难,且铁路密织,清兵可朝发夕至,故应武昌首义,四方群应,使其不能救彼此。”遂定大计。——夏双刃《宋教仁传》)
清朝末年的武昌城
年辛亥革命时期的汉口民*。他们穿着一身类似清警察式制服的黑色*装,头上的大檐帽上没有任何标志。有些戴的还是学生的大檐帽。可以从远处几位士兵身上看到左臂上所缠的白布。这是当时较为正规的民*的着装。
年10月10日晚8时,湖北新*第8镇(师)工程8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随即攻占楚望台*械库。
武昌首义首先响应司令梁钟汉率领革命*出征
湖广总督瑞澂在汉口大智门乘火车出逃,起义*随即占领了湖广总督署。
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总司令,领导奋战的*兴,与武汉革命同志合影
以下照片皆为为起义*(穿黑*装,手臂缠白布为标记之队伍)与清北洋*激,战
武昌起义时期的汉口民*。他们的*装上除了白色袖标,胸口还有一块白布。
开国三烈士:刘尧澂(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
年10月11日,起义*占领武昌全城后,革命*人在原清*府湖北咨议局组建中华珉国**府鄂*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年1月13日,黎元洪正站在武昌鄂*都督府前
年10月31日湖北**府机关报《中华民囻公报》以孙中山名义发布革命成功公告,此足以证明孙中山在武昌起义时革命*心目中的领袖地位
武昌起义后各省光复图
辛亥革命全国各地起—义情况一览表
「三二九广州起义」之前,本已先行于长江各埠广佈响应革命之机关;广州败后,长江流域即谋再接再厉,乃立「中部总会」以统筹之。七月,上游四川首先发动「保路」革命,清廷调武汉*队前往镇压;八月初,武汉革命*人实行动员,消息走漏,满清*府因而破获各处革命机关;同志处至危之境,决冒险以图成,遂于十九日(阳历十月十日)奋起一击,石破天惊之武昌起义乃告发生。一夜之间,武汉光复;各省同志,咸依「革命方略」而齐勇响应。
年5月5日,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出席同盟会芝加哥分会集会时,宣布成立“革命公司”,并动员当地华侨购买该“公司”股票,筹款支持国内革命活动。孙中山许诺,股金本息,革命成功后加倍偿还。国父为革命6赴檀香山,9次到新加坡,9次到马来西亚,5次到越南,2次到泰国,3次到台湾,12次往来日本,还曾多次远赴美国、加拿大与英、法、德、布鲁塞尔等欧洲国家,联络同志,谋划起义。鼓吹革命,奔走筹款。据史家估算,辛亥革命前十次起义,各方捐款总额约62万港币左右(约31万美元)。
年10月,孙中山赴越南筹款,行前在日本印制的以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名义发行的壹仟元公债券
这是孙中山在美国为国内的革命*人募集革命经费时以中华革命*筹饷局名义发行的金币券,币券共有10元、元、0元三种,只要捐款5元以上,即可获得面值为捐款数额两倍的金币券一张。
海外中国人阅读辛亥革命有关报导
国父由欧返国经香港时留影〈宣统3年、〉。
各省次第光复后国父由欧东返,抵香港时於船上为宫崎寅藏书清亡囯之纪念卡片
先生时正奔走募款至美国典华城(Denver),得武昌起义之讯,立即启程迳赴华盛顿,拟晤美国国务卿未果,乃经纽约转往欧洲。盖其所首先考虑者,为满清与列强均订有不平等条约,举中国权益以媚外国,当时且正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谈判借款,诚恐列强为眼前利益而不利于中国革命也。抵欧后,历访英、法当局,及银行团主干人员。时中国大革命已轰传世界,国内追踪先生请即回国主*之电报遍传欧洲,西报且连篇导先生建立民国成竹在胸之述评,因是而交涉顺利,于停止对满清贷款、制止日本援助满清,及取消英属各地对先生之放逐令等,皆获承诺,遂自欧兼程回国。
先生得武昌起义之讯,立即由美赴欧,致力外交活动,争取国际支持。图为国父自欧返抵香港〈前左起〉:1荷马李2山田纯三郎3胡汉民7廖仲恺〈后左六〉:宫崎寅藏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上海各界人士在火车站欢送国父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年12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与会的十七省代表合影
选举结果
年12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报导的临时大总统选举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同僚合影
临时大总统誓词
年2月15日,法国JeSaisTout关于辛—亥—革—命的报导,标题为《孙中山,中华民国的总统》。这是目前已知国父最早的彩色肖像。
十一月六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先生抵达上海,国人闻之欣喜,中外各报盛传先生携有巨款回国,记者争相访问,先生答曰:「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三日后,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推派代表赴沪恭迎。先生接受后,首即致电各省代表会暨通电各省**长官,以「公仆」自称,言当选为「加文以重大之服务」;并于接受记者关于新*府设立事之访问时,答云:「昔日有在旷野树下组织新*府者,今吾中华民国如无合宜房宇组织新*府,则盖设厂棚以代之亦无不可也。」为废除厘金陋规及取消外国「领事裁判权」两事,为新*府必先努力者。于此而见先生*治风范。经先生主张,各省代表会公议,决定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即一九一一年一月一日,为中华民国开元之日,定是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阳曆为国曆。至日,先生偕各省代表团来迎代表等,于上午十时自上海出发,下午五时抵南京,旋入城进总统府,晚十一时正式宣誓就任,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遂告诞生。先生「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之志,于斯竟成。」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五日,国父莅明孝陵致祭曾经驱逐蒙古帝国恢复汉人王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革命*街头强行剪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名民元约法,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府组织大纲》。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与革命*人迫于当时的形势,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遂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据邱远猷、张希坡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1、在*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约法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先生为中国有史五千年来之第一位由选举产生之元首,以「天下为公」之心,行「公仆」「服务」之事,就任以后,首即通电各省选派参议员来京组织参议院,以为国家最高民意机构;继依各省代表会所订「临时*府组织大纲」,提出各部会总次长名单,经民主程序而组成*府;迨参议院正式成立,即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案,经制定公布而为国家基本大法。
北洋新*统帅兼钦差大臣袁世凯
北洋新*操练现场
南北议和时北方代表唐绍仪(左),南方代表伍廷芳(右)和英国商人李德立合影。
年2月18日孙中山任命蔡元培(前左五)为专使前往北京迎袁世凯来南京就中华民囯临时大总统职,但袁以平叛为由拒绝南下就任。
国父在总统府官邸接见北方代表唐绍仪后合影〈南京,1.2.4〉
宣告退位时的溥仪和他的父亲摄*王载沣
宣统帝溥仪退位诏书
袁世凯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国父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乘车离开总统府。
先是,武昌起义获各省响应之时,满清*队士不用命,无力应战,清廷乃不得已而起用袁世凯,先任之为湖广总督,继授之以内阁全权,冀其挽救清廷于垂危;而革命*人则以袁既汉人,亦冀其能起义反正,期不战而覆满清。袁于左右逢源之环境中,主动向革命*提出和议,武汉革命**府以「如袁赞成共和,愿举彼为总统」相许,而有秘密协议。及至先生回国,知有此承诺在先,为示天下为公,决予信守,故于就职誓词中,特申「颠覆满洲专制*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之前提,「至专制*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以推功让能。袁氏知先生诚意,遂协力迫使满清皇帝退位。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溥仪发佈退位诏书,先生即于十三日向参议院咨送辞职书,并举荐袁世凯以自代。兹后并协助袁氏,依民主程序达成选任、就职,及组职内阁诸重大问题,尤特重其向国民宣誓一事。苦心孤诣引导袁氏步入民主程阶,为中华民国树立精神基础之后,于四月一日正式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年2月1日,法国L’Illustration关于中华珉国北京*府成立之初的图文报导。图片共3张,上图是中国的议会,下面是对参议院议长吴景和参议院副议长汤化龙的介绍。
年3月,袁世凯令唐绍仪组织第一届内阁,图为其中部分阁员合影。前排左为教育总长蔡元培,右为国务总理兼交通部长唐绍仪,后排左一为农林部总长宋教仁,左三为陆*部总长段祺瑞,左四为司法部总长王宠惠
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后与**人员合影
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各国驻华使节觐见合影左前一为孙宝琦、前右二为陆徵祥、二排左二为荫昌,荫昌右为梁士诒。
国父於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赴各地演讲之路线图〈民国元年4至12月〉
年8月24日,国父应袁世凯之邀,由天津赴北京与袁世凯商谈国事。
年8月25日,国父在北京湖广会馆国民*大会上演讲《解决民生问题》
年9月6日,国父在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以及耿觐文、曾绍文、魏宸祖、方声涛等有关官员陪同下来到张家口考察京张铁路。
年9月9日,袁世凯发出总统令「特授孙文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
年9月26日,国父抵济南视察*河铁路大桥
国父所著实业计划中的中国铁路全图
先生既成其「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之志,光风霁月,飘然引退,即以「实行民生主义」为谋求国利民福之奋斗目标。此意系自同盟会四纲改进而来,且于开国之日誓词中宣告,其为三民主义实践初阶之含义显然,至足重视。因是,自解任离京日起,即以「国民一份子」与「革命*领袖」立场,奔走全国,为民生主义建设致力,历上海、武昌、福州、广州、烟台而至北京,曾欣然受任「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并巡视正太、北宁、津浦、胶济诸铁路;复巡视江阴、镇江、安庆、九江、南昌、芜湖、杭州、淞江各地,为铁路建设作鼓吹与策划,期于十年之内建筑铁路二十万里,以奠全面开发建设之基。十月十日首届国庆之日,先生发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专文于外报,十四日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于上海;
国父访日期间,应邀在招待会上致词。
国父访日期间在东京芝区红叶馆参加头山满、犬养毅等人之欢宴茶会后合影〈民国2年3月〉
国父访日期间在川崎参观造船所埠头时留影
国父出席中华民国鐡道协会周年纪念会与各省代表合影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初春,更为实行铁路建设计划而赴日本访问,至则广受日本朝野之欢迎,并得日方实业家合作筹组「中国兴业公司」以相支援。方当全力为国利民福而奔走并获初效之际,忽袁世凯暗杀国民*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之案发生,国家命运遂遭突变。
国民*代理理事长,辛亥革命元勋宋教仁先生
宋教仁遇刺惨景
宋教仁出殡情景
「刺杀宋教仁案」主凶应夔丞报告任务完成之密电
宋教仁遇刺后国父与*兴的联名通电
国民*系由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共和实进会,凡五**合组而成,旨在实现***治,事为宋教仁所热心联络成功,故于民国元年八月成立大会选举先生为理事长时,先生即委宋氏代理,俾其施展抱负。国民*组成后,袁氏凯亦支持梁启超结合六**成立民主*,以相抗衡。二年二月举行国会议员普选,国民*获全面胜利,宋教仁素主责任内阁制,此际主张尤力,大触袁忌,竟于三月二十日施以暗杀。(*兴挽联曰:“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事发三日后,陈其美即自上海电报局寻出线索,而迅速破案,确证主谋者出于北京*府,举国为之震惊。先生闻讯自日回沪,即召同志会于*兴寓所。先生以袁氏摧残民主,必将背叛民国,主张趁其兵力未动而民心愤慨之时,立即起兵讨伐;*兴则以事证既明,应待法律解决;遂未作断。
年4月,袁世凯获得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款两千五百万英镑,称为“善后借款”。美国并带头承认袁世凯*府,给予*治支持。图为中国官员与西方银行团代表合影。
袁世凯条谕梁士诒斟酌通缉「二次革命」之手谕
年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钧率先在湖口起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
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期间,用地图指示革命*人赴各地起义。
二次革命各省独立时间示意图。江西独立后,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先后宣布脱离袁世凯*府而独立。但因各怀猜疑,步调不一,又由于国民*内部分裂,兼之当时国内武装力量,无人能敌北洋*。在两个月内就被袁世凯打败。
而袁氏则于此际匆忙达成违法借款,秘密调动*队,于六月突然下令免除江西、广东、安徽三省国民*籍都督,随即进兵南下。七月十二日,李烈钧乃在江西举兵讨袁,南京、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相继起兵应之;然事机已失,遂致失败,史称「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后国父来台湾下榻之旅馆_台北梅屋敷(今台北中山北路国父史迹纪念馆),该旅馆亦为当年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与孙逸仙会谈*情的场所。
国父二次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从上海乘「信浓丸」经台湾赴日时摄影
年中华革命*在日本成立时的珍贵原版照片,发起创立者孙中山及居正、许崇智、胡汉民等民国要人均在其中
孙中山亲书中华革命*誓约
蒋介石(署名蒋志清)亲书入中华革命*誓约
中华革命*债券:民国四年(年)第一种壹千圆、民国五年(年)第二种壹百圆、第三种拾圆;此债券均由孙文签署,其发行之目的乃是为了推翻袁世凯*权,重建民国*府。
先生于八月二日自沪乘船赴广东欲指挥作战,行至马尾时得知广东已败,乃转赴台北,住「梅屋敷」(即今台北中山北路国父史迹纪念馆)小住,旋赴日本寻思重整革命大业方案,决定以从头做起之精神重行组*,于九月二十七日起,开始以中华革命*名称办理*员宣誓;至民国三年(一九一四)七月八日,正式成立中华革命*于日本东京。先生检讨革命顿挫原因,实由于辛亥革命成功后「不行革命方略之过」,故特为著意于中华革命*方略之制定,经十七次之会议,于岁杪颁行。方略凡六编,于*事、*治、法律、则例、奖惩,并各种文告,均巨细不遗,冀革命遍起而举国一致也。同时明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为国旗,以中华革命*总理为革命*大元帅。先生即依方略执行大元帅职权,委派各省革命*司令长官,全面开展革命起义活动。
年冬至,中华民国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随后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
袁世凯为其宣布成立之中华帝国提前发行的洪宪纪念飞龙银币
及至民国四年(一九一五)春,袁氏凯帝制自为野心益露,日本藉此胁迫其承认二十一条苛求,袁竟于五月九日屈服承认;八月,有所谓「筹安会」出现,帝制遂公开进行;十二月,更扭捏宣布「接受帝位」,篡改中华民国五年(一九一六)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历时五个月交涉,企图迫使袁世凯*府签订,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治、*事及财*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后经中日协商,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图为「二十一条」签约时中日两国代表摄影及中日文约本
伪中华帝国洪宪皇帝袁慰亭(袁世凯直到去世时才穿上他所珍爱的这身龙袍下葬)
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推翻袁世凯的护国运动。
云南护国*出征
讨袁*在战地装配过山炮。
年12月,袁世凯称帝,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昆明掀起护国运动。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图为4月9日,国父与妻宋庆龄、廖仲恺等在日本举行“帝*取消一笑会”。6月29日,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袁世凯逝后控制北洋*权的重要人物。前排右三副总统冯国璋(北洋系),右四大总统黎元洪(非北洋系),右五国务总理段祺瑞(北洋系)
先生于四月三日揭发日、袁二十一条款谈判真相,号召国人奋起维护国权;九月发布宣言,号召国人共击窃国独夫。自是而讨袁之师接踵遍起,袁是在「千夫所指」之下,于民国五年六月六日羞愤而死。先生随即发表「规复约法、尊重民意机关」之宣言,继行总统职权之黎元洪遵之,于六月颁令遵行元年约法并续行召集国会。中华革命*捍卫民国功成,遂令革命*止战停兵。
年8月22日下午,孙中山先生在宁波仓桥头赵家小别墅前留
年8月,国父一行乘*舰视察舟山,顺访游普陀山合影。前排左起:1任光宇、2囯父、3邓家彦、后排左起:1陈去病、2朱卓文、3周佩箴、4胡汉民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夏,护国*奏凯,袁世凯暴卒,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总统之职,(二次)革命遂告一段落。是时,国父方驻节沪滨(上海),慨然曰:「黎公出,天下定矣。」顾北洋*阀犹将伺隙而动,吾侪第徜徉山水间,静观世变可也。未几,率*人胡汉民、邓家彦、冯自由、但焘、戴天仇、朱卓文、周佩箴等,纵游东西浙。浙督吕公望,张乐设宴以迎。有浙江民*厅秘书陈去病,赖家彦绍介亦与焉(一同去)。于是济曹娥,探禹穴(两地皆在浙江绍兴),博涉乎宁波、镇海,而登涉乎普陀。
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者,南海胜地也,山水清幽,草木郁茂,游其间盖飘然有逸世独立之想。至若蜃楼海市,圣灵物异,传闻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凿凿。国父是日乘便舆(简易轿子)最先行,次则汉民,又次则家彦、卓文、佩箴、去病,以及舰长任光宇焉。去观音堂(即佛顶山之慧济寺)里许,抵一丛林。国父忽瞥见若干僧侣,合十(双手合掌)作欢迎状,空中宝幡,随风招展,隐然簇拥,菩萨在后。国父凝眸注视,则一切空幻,了无迹象。国父甚惊异之,比至观音堂,国父依次问随行者曰:“君等傥亦见(是否看见)众僧,集丛林中作道场(“道场”指各类佛事活动)乎?其上宝幡飘扬,酷似是堂(观音堂)所高悬者。”国父口讲指授,目炯炯然,顾盼不少辍(停)。同人咸瞠目结舌,不知所对。复命去病笔述「游普陀志奇」,留以记念。其文曰: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唤笋,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迓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绵,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去处矣。
江逸子作品:海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众
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聪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焉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已下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鞳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
年的普陀山,在佛顶山慧济寺附近,孙中山独见显圣奇景,遂口述其事,命陈去病代笔写下《游普陀志奇》一文,具名“孙文”,加盖“月白风清”印章(孙中山印),赠予佛寺。
今普陀山杨枝庵「游普陀志奇」碑胡汉民等相戒勿宣扬,恐贻口实,嗣是遂亦毋敢轻议其事者。时在锡麟堂闭关之佛教领袖太虚法师,闻讯国父莅山视事,即赋「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诗曰:卓荦风云万里身,廿年关系国精神。舒来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佛教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林钟送到欢声壮,一惹豪吟起比邻。
民国初年国会开会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春,先生著成「民权初步」即「中国存亡问题」两书;并通告海外中华革命*支部、分部及交通部,即作恢复国民*名称之准备。方当规划国家长治久安之际,北方*府又生巨变,事由国务院总理段祺瑞胁迫国会而起,继发展为黎元洪与段祺瑞间的府院之争,再发展为段祺瑞指使所谓「督*团」叛变;
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
年7月12日,段祺瑞率领*队包围了在故宫里的5,名“辫子*”。
年7月。张勋复辟时期驻扎在东交民巷里的欧洲*队。(当此时,中国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内忧外患充满的弱国地位)
清帝复辟
最后使得顽固的「保皇派」*人张勳得到机会,以「调停」为名率兵进入北京,先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再发动兵变拥满清废帝溥仪复辟。时在五六两月之间,竟接连发生倒阁、叛变、*人干*、解散国会种种毁法事件,至七月一日复辟丑剧发生,北方混乱遂达于顶点。其后虽复由段祺瑞起兵驱逐张勋,粉碎复辟,而北方则自此形成*阀争战之局面。先生为捍卫中华民国,遂起而以护法号召天下。
广州中华民国**府外景
国父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大元帅摄影
国父就任大元帅职於典礼后与**府官员合影
在广州任陆海*大元帅时的孙中山
七月十九日,先生至广州发表通电,请国会议员来粤集会,以行民国统治之权。八月二十五日,各省到粤议员举行国会非常会议,旋即议定「国会非常会议组织大纲」暨「中华民国**府组织大纲」;九月一日,选举先生为中华民国**府大元帅,九月十日就职,执行护法讨逆任务。时段祺瑞已再以武力控制北*府,意即举兵来犯,先生遂于十月七日下令北伐,护法战役自此开始。
巴黎和会现场
列强签订《凡尔赛条约》。中囯代表团拒绝出席签字。
北京学生於民国八年五月四日举行抗日侵略大会反对巴黎和约,一时举国响应,民众纷纷上街游—行以示不满。
山东胶州湾租界的德*
日*在山东青岛登陆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之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中国为胜利一方「协约国」之一员,但未得列强之平等对待,且竟由英、法与日本勾结,将战败国德国在华应行权利另作分配。尤其迁就日本要求,将德国原以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山东之一切权利让予日本,最为国人所愤慨。五月四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为此集会游行,全国各地学生继起响应,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其后,知识份子中之热心改革人士藉以导引,蔚成「新文化运动」;继之,则有各种激烈思想渗入其中,遂使此一源自爱国情操之「五四运动」趋于複杂混乱。
国父在上海从事著作时摄影
国父手书「孙文学说」序
国父亲书「孙文学说」中心思想「知难行易」
「实业计画」中的北方大港
国父「建国方略」中的「中国铁路全图」
先生时正潜心著述,已成「孙文学说」暨「实业计划」两书,乃即相继发表,期以导正国人心理,及指引因应方向。「孙文学说」以「知难行易」之理,勉励国人力行建国;「实业计划」为全国物质建设详定蓝图,并号召国际合作开发中国富源,谋中外互利以增进世界福祉;此二书併前者「民权初步」之民主社会建设实务,合而称为「建国方略」。复命同志创刊建设杂志,以导正社会思想。是年十月十日,先生即令改中华革命*为中国国民*,以广包容。加中国二字者,乃所以示其精神有别于元年之国民*也;而其精神所在,则为兼中华革命*与国民*所具性质,即革命与民主并重也。
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非常大总统)后的合影
国父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时在财厅前进行就职演说
国父从事著作时之珍稀影像一段
国父就任非常大总统就职典礼完整影像(无声片)注:本片中之花圈挽联是广州民众在国父就职典礼当日敬献于*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以祭奠开国先烈者。
国父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时的广州街景
国父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囯国民*在上海同志举行庆祝大会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四月,国会议决取消**府,依中华民国法统组织正式*府,并举行大总统选举,先生当选,于五月五日就任。按此次选举,实遵约法,为中华民国正式*府,亦为正式中华民国大总统,考诸议案、通告、对内对外宣言皆然。而有以「非常大总统」为称者,且多见沿用之,此于史无可徵寻,盖以当时北方有徐世昌组「新国会」,并用旧选举法选为总统,先生已斥其「名分不正」;而旧国会已自北迁南,维护法统,其所选举者自为正式总统与正式*府。其时旧国会斥北*府为非法,北*府贬南方为「非常」,北*府据地广大,影响视听印象较多,致世人习焉不察;然法统所在,自当正名,未可因国会举行「非常会议」而认依法选举之正式总统为「非常」也。
徐世昌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与百官合影
先生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即函北*府徐世昌曰:「世界之民主*治,既非君所尝闻,中国之何以实行民主*治,又非君所能解…….惟忠于民主*治之人,始能知其所以然,而为之不二,故遂以文承其乏。…….今日之事,君宜自省,名之不正,君所已知;君之不能有益于中华民国,而反以害之,亦君之所以觉。即日引退以谢国人,则国民必谅君不获已,且善君之能改过也。」
年,国父52岁。广州护法*府逐渐由旧桂、滇系*人控制。5月20日,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国父职权被架空,被迫去职。图为5月28日,孙中山离开广州抵达梅县。8月,由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开幕。10月,第二次南北议和。
国父对滇(云南)、赣(江西)、粤(广东)*人演讲「*人精神教育」
国父于广州督师北伐
国父与胡汉民(国父右侧)、朱执信、胡毅生、陈炯明(国父左侧)、姚雨平等在上海环龙路63号合影
国父与陈炯明(左侧)
国父广州蒙难时之大总统府故址
陈炯明首行联省自治之民选县长
陈炯明叛变时轰击观音山总统府所用之大炮,事变平息后被判以「封口」以为叛逆者诫。
国父曾避难于永丰舰(后改为中山舰)亲率海*与陈炯明叛*战斗50余日
国父广州蒙难所经各地示意图
国父伉俪与曾陈炯明部攻击总统府时,奋勇苦战之总统府卫士们合影
国父偕夫人等於广州蒙难一周年纪念,在永丰舰上合影
蒋中正於陈炯明叛变后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国父为作序文
国父在上海所摄著中山装照(即国父标准像)〈上海,11.11.15〉。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一月,先生充实大本营编制,决定移设赣州,并整备*伍,次第推进;二月三日,下令伐令,以李烈钧统一*出江西,许崇智统一*出湖南。此际所亟需者,为广东后勤支援,先生命陈炯明主之,参谋长邓铿实总其务。三月二十一日,邓铿忽被刺于广州,经查知主谋者为陈炯明族弟,乃知隐患非常,遂开紧急会议,採蒋中正等人主张即行班师回粤。蒋中正授命率*为前锋,师行迅速,炯明遁避,四月二十二日先生回抵广州。蒋中正建议即行消灭陈部,以清内患;先生持宽容襟怀,仅削陈之省长兼总司令职,仍任以陆*总长,期其悛悔。蒋中正以所谋未纳,又知陈必叛,乃慨然有去志;先生亲往挽留,后仍辞归浙江。五月,先生集北伐大*于韶关,并亲临誓师;迨北伐各*入赣,陈乘机回佔广州,并派兵四出骚扰,以乱后方。先生为镇抚陈部,使前敌将士免于后顾,乃于六月初率少数卫士回至广州,欲以精诚感召陈氏;讵陈已与北洋吴佩孚通款,相约夹击北伐*,竟于六月十六日发动叛变,围攻总统府。先生于间不容髮中脱险,登楚豫兵舰,率海*讨逆平乱;旋迁永丰舰为大总统行辕,接见记者,宣布照常行使职权,戡乱护法。
蒋中正赴难永丰舰
时蒋中正闻先生蒙难讯,即兼程来粤,于二十九日登舰;先生遂授以海上指挥全权,自是历五十日战斗。至八月九日得北伐*回师失利确报,方离粤赴沪。
国父在博罗城附近山顶研判惠州城内敌情
国父在威胜〈威远〉炮台山顶观察虎门形势
国父亲自发炮攻打惠州城内陈炯明叛*(传说国父之孙大炮称呼由此而来)
国父复任大元帅后检阅*队
国父督师北伐讨贼与参谋长蒋中正在广州火车上留影
陈炯明叛变,举国同愤。先生抵沪后,各方纷纷声援讨陈,乃于十月派出蒋中正赴闽,以北伐*入闽部队组成东路讨贼*;派沪鲁西行,联络曾追随北伐之滇*桂*,组成西路讨贼*。十二月,西路大出,东路亦发,至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一月十六日遂克复广州。二月,先生旋粤,重建革命*府,为以和平统一号召北方,乃改用大元帅名义续行职权。
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GC国际代表马林(享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与张太雷商谈联俄事宜
年八九月间,孙中山在上海莫里哀寓所会见李大钊、林伯渠等人,商讨囻民*改组等问题,双方会谈默契。从此国共合作正式开始。
早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国父就开始考虑与苏联及中G合作之可能。重建*权后,国父希望以布尔什维克的模式改造中囻囻民*,并借助苏联的帮助建*北伐。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联*府代表越飞在上海签订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以正式宣言的形式确定了苏联对于广州国民*府在财*、*备、**重组和*队建设方面的援助。
年,孙中山(左二)在广东韶关宴请苏联派驻囻民*的首席*治顾问鲍罗廷(左一)及其他苏联顾问,当时苏联*府大力支援*埔*校的建设,派遣顾问团参加*校的创建和教学工作
孙中山颁给苏联顾问鲍罗廷之任命书
年2月25日中囻囻民*在广州举行追悼列宁大会,孙中山亲书“国友人师”以表敬意。
中囯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中囯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国父主持中囯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典礼
中囯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
国父於中囯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散会后步出会场〈广州,民国13年1月〉
中囯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国父手书国民*一大中央执委、候补委员名单
国父手书「国民*府建国大纲」
国父(前排中)与共产*人瞿秋白(后排左三)等在国民*一大期间合影
年2月,MZD到国民*上海执行部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留下了一张鲜为人知的合影,其中有汪精卫、戴季陶、胡汉民等国民*大员。左起:第一排:一邓中夏、六为胡汉民、七为汪精卫、十为向警予。第二排:四为叶楚伧、五为王荷波。第三排:二为MZD、四为沈泽民、七为罗章龙、八为恽代英、九为邵力子、十为戴季陶。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一月二十日,中国国民*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先生躬亲主持,通过总章、宣言;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予监察委员;并慎重提出组织国民*府暨实施建国大纲案,以及纪律问题等案,至三十日闭幕。翌日,先生即召集当选之中央执、监委员,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中央*部,次第达成*的改组。四月十二日,先生手书印布国民*府建国大纲,确定革命建国目标与步骤,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宗旨,循**、训*、宪*之程序,由县而省而至全国,以实现中华民国之国家建设。
*埔陆**官学校
国父主持*埔陆**官学校开学典礼,蒋中正校长恭立於侧。
国父於*埔*校开学典礼上致辞
*埔*校开学典礼时聆训的第一期学生
*埔*校一期学生*训
国父与苏联*事顾问加伦元帅等人一起检阅*埔*校开学典礼上的学生*训
蒋中正校长与*埔*校一期学生合影
国父主持*埔*校开学典礼后与校长蒋中正及苏联代表加伦元帅等步出校门
国父在开学典礼后,与蒋中正、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国父校长与蒋中正合影
先生于一全大会开会期间,复进行两大工作:其一为创设*埔陆**官学校;其二为亲自作三民主义之系统讲述。关于*官学校之创办,实乃先生多年以来之心愿,盖自倡导革命数十年来,均以未能建立真正之革命*而致屡兴屡败;民国六年苦心经营之*队,又因付託非人,竟为陈炯明资为反叛之工具;惩前毖后,于千百试炼之中,以「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而后见利器」之识鉴,而坚决付蒋中正以此使命。
国父任蒋中正为陆**官学校校长及(兼)粤*总司令手令
国父任蒋中正为本部*事委员会委员手令(此即蒋委员长称谓之由来)
蒋于受任*官学校校长后屡辞,先生以「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淮辞职」责望之,并亲自选定以陈炯明叛变二週年纪念日──六月十六日为*校开学日期;届时亲往主持开学典礼,致以「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之训话,复隆重颁以「三民主义,吾*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之训词,其望切责严之心可见。
国父演讲三民主义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广州中山大学〉外景。
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国父於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演讲三民主义之盛况
国父於民国八、九年寓居上海时所撰之「三民主义」毁於陈炯明叛变时之炮火;逮至
十三年时始作有系统之演讲,此为国父亲笔修改之演讲纪录稿
国父手著「三民主义」原稿
「三民主义」全书
国父发明之象征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理论的中山装,传说,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关于三民主义,先生历年讲述甚多,大旨已具;唯为建国远久计,自民国八年建国方略著成之后,即更策体大思精之撰述计划,并已著手著作,不幸民国十一年陈炯明叛变时燬于炮火。兹当开展新局之际,全*全国迫切仰望三民主义全书,乃决定改以讲述方式速成之。自一月二十七日迄八月二十四日,凡讲述十有六次,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各以六讲终篇,民生主义则仅至四讲,尚有预定四讲在特别慎重深研极思之中,以其所关最远且大也,乃竟因国事多事继以北上而终未完成。
民囯十三年(年)孙中山应上海《中国晚报》社沈卓吾先生之请而特别录制之《中山先生留声纪念集》,本唱片录音分为国语及粤语两个版本之《勉励国民》、及国语《敬告同志》三部分,其中对中国当时列强齐欲瓜分的处境和三珉主义思想的作用皆有深刻的探讨。一年后的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此即成为国父一生中唯一一次演讲的录音
立于皇宫屋顶上的逊帝溥仪
冯玉祥国民**誓词
冯玉祥率领国珉*进入北京,发动*变
国民*包围紫禁城
时任京畿警备司令的鹿钟麟奉命驱逐清皇室人员出宫。图为鹿钟麟(中)由清室代表引导查看永寿宫
溥仪等皇室人员被驱逐出宫
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皇宫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清点宫内文物。筹建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开幕仪式
民国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神武门
守卫在北京执*府门前囚禁大总统曹锟的国民*守卫
北-京-*-变后冯玉祥致电国父邀其北上共商国是
自民国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北方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发动北京*变,推倒直系之总统曹锟,电请先生入京主导统一建国大计;先生为和平奋斗以救中国,决以革命领袖之大无畏精神前往,乃于十一月十日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之主张,期以唤起民众,发挥民力,达成国家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
国父一生中最后一次与蒋中正校长校阅*埔*校学生
十三日,于万民恭送中自广州启行,并特绕道*埔,校阅*校学生,慨然语蒋中正校长曰:「余所提倡之主义,冀能早日实行,...若二三年前,吾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语重而心长。
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正变,囚禁直系曹锟,邀请国父北上共襄国事。11月4日,国父决定接受邀请,10日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图为国父10日当天与帅府工作人员在广州大元帅府合影。
国父伉俪北上途中
民国十三年11月18日上海《申报》载《孙中山抵沪纪》云国父北上至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二排右二为陈兴汉、右三沈卓吾(为国父录音留声者)
国父北上乘日轮上海丸抵日本长崎时,在船上接见日本记者,谈论中日关系问题。
国父北上经日本,在神户高等女校演讲「大亚洲主义」
年12月31日,国父扶病至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群众十万人的热烈欢迎。国父发表《入京宣言》,以及对欢迎民众之书面谈话。图为当时孙宋分赠报刊及各界人士的纪念照片。
国父北上抵天津后与各界欢迎人士合影,此为国父最后一次接见民众
国父最后之旅途路线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八日,医院移往铁狮子胡同行馆(今张自忠路二十三号)静养,改用中医治疗。图为该行馆大门
全山石孙中山立遗嘱
北京铁狮子胡同国父行辕之病室
国父弥留时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三十分,国父与世长辞
保存至今唯一记录国父辞世的号外
苏联赠送给中国用于保存国父遗体使用的玻璃盖钢棺,后因放弃对国父遗体进行防腐处理供人瞻仰,而是安葬于中山陵内,故未采用。
北京铁狮子胡同内恭置之国父灵堂
宋庆龄女士在北平鐡狮子行辕与国父之孙孙治平〈左〉、孙女孙穗英合影
年3月13日,《民国日报》关于国父逝世的专版报道
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的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
青岛市各界代表在馆陶路齐燕会馆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
广州各界群众举行追悼孙中山大会
国父逝世上海各界举行追悼大会
年3月23日,交大师生在上海文治堂举行孙中山追悼大会
台湾民报报导有关国父逝世台湾同志举行追悼会之消息
美国洛杉矶国民*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
日本东京华侨及日本友人举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
先生经香港、上海,复取道日本,所至均发表对国是主张;在日本神户并讲演「大亚洲主义」,劝告日人发扬东方王道文化精神,勿为西方霸道文化所误。历二十馀日行程,于十二月四日抵达天津,以严寒中奔波劳顿致病,暂留就医。除夕之日,抱病入京,以书面谈话致意同胞曰:「兄弟此来,不是为争地位,不是为争权利,是特来与诸君救国的。」并言救国之道,当俟病痊向国民详述。遂即延医会诊,断为肝病。惟先生时时为国劳心焦思,未能静养,病势乃日益沉重,至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三月十二日,不幸逝世于故都,享年六十岁。
年圣诞节期间,孙中山与宋耀如家族成员合影于上海孙中山、宋庆龄寓所。此为孙中山与宋家唯一全家合影。
孙中山宋庆龄结婚合影作者xpys
孙中山与宋庆龄合影西历一九四九年,中囻囻民*尚未迁台而拥中G者,以孙文之妻宋庆龄为首,另置中囻囻民*革命委员会,简曰民革,此大陆之所谓中囻囻民*也。
国父对国民与同志之遗嘱(国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瞩!
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
笔记者汪精卫
证明者宋子文邵元冲戴恩赛
孙科吴敬恒何香凝
孔祥熙戴季陶邹鲁
国父对家属遗嘱(家事遗嘱)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国父致苏联遗书
中文译文: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我希望国民*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孙逸仙(签字)”
先生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致力国民革命达四十年,而大业未竟,遗命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并谆嘱将其最近所主张之「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两事,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盖此乃对内唤起民众、对外争取平等之起点也。先生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原配卢慕贞女士所生一子科、二女金琰、金琬均已长成自立;继配宋庆龄女士嫺婉好学,乃嘱以所遗书籍、衣物、任宅付之以为纪念。
国父逝世,北京社稷坛上之中囯国民**旗下半旗致哀
下列照片是民国十四年4月2日国父遗体由中央公园社稷坛移厝碧云寺时的情景,沿途送殡者约十五万人。拍摄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SidneyD.Gamble),照片现藏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点击放大)
民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吊孙公云:
普陀山上题诗录,
社稷坛中谒哲*。
华族勋高洪武帝,
英年秀发翠亨村。
权分治*三民贯,
学阐行知一说存。
身仆*兴能建国,
同呼不死有精神!
徐树铮(曾收复外蒙古之英雄)挽孙中山联曰:百年之*,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国父灵柩移北平西山碧云寺后,孙夫人、孙科等国父亲属谒灵留影。
西山碧云寺内国父衣冠冢
北伐完成,全国统一后蒋司令率各*总司令赴碧云寺祭告国父在天之灵
先生逝世后,(北洋)北京*府发布国葬令,并令全国各机关下半旗三日志哀;中国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先生终生为民主奋斗,永以国民一份子自居,决议接受民众哀悼而拒绝*府国葬,改以国民礼制行之。于三月十九日由中国国民**员舁挽移灵,二十四日在中央公园接受民众致祭,四月二日安昔于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以待全国统一后安葬于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先生葬礼及奉安大典全程照片集锦
年6月1日,举行国父遗体奉安大典,随侍柩旁者有中央要人及孙科等亲属,与蒋氏夫妇、宋庆龄等人。
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国民*府通令全国尊称先生中华民国国父
五月十六日,中国国民*举行第一届第三次中央执行委员全体会议,隆重决议接受先生遗嘱并发表宣言昭告全*。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蒋中正总司令继承先生遗志完全北伐,于七月六日代表*与*府,率各集团*总司令恭诣碧云寺先生灵前,祭告*事任务完成,即依遗教实行国家建设。翌年(一九二九)六月一日,中国国民*正式奉安先生之灵于南京紫金山麓,建中山陵为中国历史永久圣地。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四月一日,国民*府通令全国,尊称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
请聆听孙中山先生演讲救国主张及感人至深之《国父纪念歌》
大美中山陵!南京中山陵巍峨美景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