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公示了宁波市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徐海蛟的儿童文学《孩子的世界你不懂》入围。据悉,本次入围作品共35种,其中图书7种,包括儿童文学2种。
多天精雕细琢,
13万字句句入心,
一起来看一看徐海蛟创作《孩子的世界你不懂》的背后故事吧!
徐老师的熊孩子们
徐海蛟是一个有孩子缘的人,他曾做过十年的语文老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受欢迎的老师。
他会把孩子带到学校对面的小河边上课,大家坐在秋天的田野里,闻着稻草收割后谷物的香味,描述着秋天的样子。
他当班主任的时候,对学生实行“放养”*策,也就是任由他们发挥天性,鼓励他们各种古灵精怪的念头,但是会把握尺度。
有孩子说:“徐老师,我想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植物角。”他说很好,举双手赞成。“徐老师,我想在教室里布置一个动物角。”他说很好,举双手赞成。
然后,教室的一角就有一只绿毛龟踽踽而行。他没说什么。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互相递东西,给绿毛龟喂食。他也没说什么。
直到有一天,这些得寸进尺的“熊孩子”养了一只兔子。他正在念唐诗,兔子突然一个箭步,蹿到他脚边。没过几天,教室里又来了一只鸡。他终于发话了,让孩子们把这些小动物统统“请”出去。
他跟这帮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说:“有一天,我要把你们写到书里去。”孩子们一脸期待,隔三差五就问他:“老师老师,你的书写好了吗?”
于是,年就有了《别嫌我们长得慢》这本书。
徐海蛟一直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写一本书给儿童。当他写完书,他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夙愿,可是那些“熊孩子”看完以后大呼过瘾,还缠着他要看第二本关于他们的书。
“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到底有没有写好啊?”孩子们逮住他问了好多遍。于是,这本《孩子的世界你不懂》便在孩童的敦敦催促中应运而生了。
旧时的童年是自由生长
徐海蛟认为,当下的教育把每一个孩子当作一台无比精致的机器,这是在剥夺孩子自由生长的权利。
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是在鄞州西乡的田野里度过的。在薄雾中,在夕阳晚风下,走向田野,一畦一畦碧绿的菜地,大片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生命是在自然环境里舒展的。年幼的徐海蛟,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一片绿叶的纹路里恍然知晓的。往后的诗意,也大多来源于此。
徐海蛟说,我们总是去臆想孩子的世界,其实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大人的世界快节奏、功利、浮躁,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烂漫的,充满了幻想。
在徐海蛟的眼里,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看云的人,一种是不看云的人。没看过云的人,都不足以语人生。可是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致去看云。
如今城区的孩子很少有不请家教的,就算不去学文化课,还有诸多门类的艺术课程等着他们,美术、音乐、书法、绘画、射击、钢琴、舞蹈等等,他们没有任何时间做自己的事,没有任何时间玩泥巴、跳皮筋,去田野里捉蜻蜓蝴蝶,体会生命循序渐进的感觉。成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被动。这种痛楚,大概只有孩子们自己明白。
本该休憩的周末,充斥着各种培训班,从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见缝插针地上课,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何况是慢悠悠地看云?
“余老师”有他自身的投射
《孩子的世界你不懂》这本书里有个贯穿始终的“余老师”。徐海蛟笑称,这个余老师身上有他的影子,但更多的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余老师带领大家穿越了一场场美妙的文学之旅,呵护了孩子们奇奇怪怪的念头,他身上兼具兄长、导游、魔术师、学问家、诗人、书法家、天真男孩等众多混合的气质。当他得知班上有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家住厕所时,恳求知情的学生们保守秘密,保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这本书还触及了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二孩”。书里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惧怕小弟弟小妹妹给自己带来的威胁,害怕爸爸妈妈的爱从此分了出去。
有个学生甚至发表了一通感言,读来特别好笑:“原先印象里,我们的三口之家是非常坚固的,简直固若金汤,任何外敌都侵入不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宝贝,你是我们唯一的宝贝,你是我们唯一的寄托,你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这下好了,那个什么*策一出,我们的三口之家其实危如累卵,不堪一击,他们是分分钟就能生一个孩子的感觉,可见壁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这些孩子们还联合起来成立了“反二孩联盟”。眼见着事态越来越严重,余老师不惜利用语文课的时间,给孩子们放映了一部电影《五月八月》。
电影讲的是一对姐妹花,姐姐叫五月,妹妹叫八月,在日寇的铁蹄下,他们失去了父母双亲,失去了原本幸福安静的家园,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相依为命,在彼此的关照中获得生命的勇气。
余老师趁孩子们感动得泣不成声的时候,语重心长地说:“兄弟姐妹的意义就在这里。你们不知道有个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有多好。一旦你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一旦你的父母缺席了,兄弟姐妹就是代替父母和你一起渡过难关的人。”
不得不说,徐海蛟十分懂得当下孩子的心理。“现在的孩子,他们什么没见过?随便一个童话故事,是很难糊弄他们的。必须要贴近他们的心理,写出他们本真的生活状态。”徐海蛟说。
书的封面是他女儿题的
徐海蛟的女儿名叫徐砚清,她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她喜欢书法,练的是颜真卿体。
可是有一天,徐海蛟忽然让她写几个字,让她不用颜体,就用自己本来的字体写。她用毛笔稚嫩地写下“孩子的世界你不懂”。等她写完,徐海蛟才告诉她,这几个字要用到爸爸的新书封面上。她开心得不得了。
徐海蛟说,女儿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天睡前半小时,一定会拿起一本书看。这个好习惯是徐海蛟给她的,因为他也是这样。
不过,徐海蛟最近在思考一件事。前阵子,女儿的语文考了全班第一。徐海蛟想奖励她,问她要什么礼物。女儿思考了很久,才勉强地说:“要不,你还是给我买几本书吧。”
听到这样的答案,徐海蛟并不高兴,反而有些忧虑:“现在的孩子对钱没有概念,对礼物也没有概念,对大人精心准备的东西都没有概念。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们从小到大都被过度满足,心里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什么事情都是大人提前安排好了。不像我们小时候,得到心爱的东西,好几个星期都睡不着觉。”
“我真的特别希望,有这么一天,让孩子成为孩子,让童年回归天真。”徐海蛟说。
摘自《宁波晚报·人文周刊》
文
陈也喆
《孩子的世界你不懂》
宁波出版社年出品
余老师和他的小屁孩们
终于回来了!
一起再次笑疼肚子,
再次古灵精怪,
再次百感交集,
在文字里留住童年。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