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穗”,不知何时成了“北上广”?这好像不是老派新派的话语区别。作为地名的简称,文雅还是需要的。
大哥要去南京读大学,临行前拿出火车票给弟妹们看。乘不到火车,看看火车票也开心。那时候我刚上学,认字了,抢过火车票一看,便问大哥,你去南京,怎么买了去宁波的火车票?火车票上印着“沪宁线”。大哥笑了,告诉我“宁”不是宁波,是南京的简称,宁波的简称是“甬”。
后来学到了晋察冀,学到了苏鲁皖,知道了先有这些简称,后有现在的省份地名。地理课还背过每一个省的简称,没去过,蛮难背全。心里不免抵触,为什么同一个地方,还要有两个名字。
父亲打了个比方说,城市有两个名字,人也是有名有字。我以为是小名奶名,我也有啊。父亲说,名是名,字是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陆游,字务观。名和字之间还有玄妙的关系,比如亮和明、游和观。取字是为了让人尊重,供他人称呼,还有使用的规矩,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我知道父亲也是有名有字的,到了我这一个年纪,全民流行“建”字辈“国”字辈“琴”字辈“芬”字辈,没有将“阿桃”“阿大”之类奶名当作大名,已经算是有文化了,至于名字的“字”,早就被遗忘了。直至当下,哪怕是网名走天涯,也没有叫做“网字”的。
从那时候起,我便是对地方简称之由来肃然起敬,也确是像名和字的关系,都像个人了,还是有身份的人。比如,上海,字沪;广东,字粤,若是广州,字穗。北京,字京,名和字重合了?没有重合,北京原来称作北平。这一个简称越想越不简单,还蛮深奥。我会将“宁”当作是宁波,因为那时候刚读上学,没文化哪。
我曾经请教过留学国外的朋友,伦敦、巴黎、纽约这样的城市,有没有像中国省份大城市一样的简称?或者叫做别称?有人说,伦敦是雾都,巴黎是花都;这不是简称,不是别名,就像魔都,是一个雅号,不具有行*区划的意义。国外城市是有简称的,那只是罗马字母的首字母组合,比如NY,那就是纽约。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京沪粤、京沪穗不待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北上广,我也不明白这一个“广”是广东还是广州,大约是广州吧。“北上广打拼指南”“北上广生存指数”“北上广不相信爱情”……我一直很奇怪“京沪穗”会被冷落,好像不用“北上广”三个字,真没有办法在这三个地方打拼生存,爱情更是免谈了。是否以后所有的地方简称都是以首字为准?苏鲁皖直接叫做江山安。各地汽车牌照也要重新简一简了。“沪”牌改为“上”,其他省份照此类推。高速公路上开来了“江”牌,那是江苏还是江西?“广”牌,是广东还是广西?与其说“北上广不相信爱情”,不如说“爱情不相信北上广”,因为“北上广”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
那么广式月饼和广式香肠,甚或广帮菜,为什么“广”得很长久?从未听说有粤式月饼粤式香肠的。稍想,月饼香肠是物件,不是地名,且广东人向来得意于自己的食物加工制作,颇有“中式”“西式”般的豪迈,“广式”也有理。至于广帮菜,据说是上海人叫出来的,上海向来多“帮”,但是若去看看店名,后缀名皆是“粤菜馆”。有朋友告诉我,粤菜叫法显得文雅。京川粤鲁四大菜系,按照北上广的逻辑,要叫做北四广山,还算是菜系?味道大打折扣,美食两个字就用不上了。
这好像不是老派新派的话语区别。作为地名的简称,简得有道理,也简得文雅。文雅还是需要的。如同是去北京上海广州观剧观展会友,总是要穿戴得文雅点的。这时候就想着是去“京沪穗”;若是去“北上广”,请带好速泡面吧。
关于我们: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