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清这颗ldquo珍珠rdquo [复制链接]

1#

德清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发源地,“德清珍珠系统”更是在年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月14日,《北京晚报》34版、35版的《德清珍珠记》为大家描述了一场奇特的“德清珍珠文化之旅”。

一个欲雨欲雪的天气,我在德清。毕竟是浙北,树枝头连一两片*叶都没剩。这是北气所致吧。大家都说:“下雪吧!”多么美好的梦呀!居温州的我,盼望下雪就像等一封锦书。

德清两日,雪不来,不期然却走进一个珍珠的世界。看雪和看珠,都是美好的。

我们是去当地一家珍珠博物院。进门就看到一只船。这是一只浑身上下镶满珍珠的船,大概有六米长两米宽的样子。说用了二百多万颗珍珠,仿郑和下西洋的船形。郑和的船就叫宝船,不知因郑和的小名“三宝”而得名,还是因出洋寻宝而唤之。

▲欧诗漫珍珠宝船

如此一个庞大的“开场”让人始料未及,不由已至一条大河边,欲扬帆而去。

此间造像意在“海上丝绸之路”吧。珍珠是“丝路”朝贡贸易的商品,在唐朝大概相当于18和19世纪英国人眼里的钻石。薛爱华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写道:“贞观十六年(),唐朝接受了天竺国贡献的‘大珠’,天宝八载()接受了林邑国城主卢陀罗遣使贡献的‘真珠一百条’,天宝九载(),波斯*国献‘无孔真珠’——大历六年()波斯再献真珠。”还写了唐人接受珍珠的心态——“很高兴……又摆出一副藐视的态度……似乎只是作为蛮夷自愿来朝的象征才接受这些东西,是‘化中国而及外夷’的代价。”薛氏讲物又讲人。物不仅仅是物。意义正在于此。

郑和也是执行明朝“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策七下西洋,把中国朝贡贸易推向了极致。前日里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的《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作者从考古、历史、艺术、科学等领域,探索郑和下西洋之后,欧洲、伊斯兰世界和大明王朝的冲突和交流,对东方的丝绸、瓷器、珍珠、茶叶、香料诸物的欲求背后是海上霸权的明争暗斗,列强势力的此消彼长。当年仁宗命罢下西洋船队时,郑和曾披肝沥胆力陈:“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取南洋,华夏危矣!”郑和意识到一个时代的到来,可惜没有开启它的序幕。那些从波斯湾带回来的明珠,不知流落何方,想来已经回到了它的故乡。

看历史,我们未来人的眼睛是自由的,可仰观,俯视,回望,感知它们以自然、权力、审美、伦理、食物、天灾、人祸等不同的面目,参与人类历史的演进。一粒珍珠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

01

中国最早记载珍珠的文献是《尚书·禹贡》,其中载有“淮夷蠙珠暨鱼”。寻找食物的先民在河边打开河蚌发现珍珠的那一刻,也是天与地接通的一瞬吧。有的说,是南海鲛女望月而泣,流下的泪;有的说,是夜晚落入大海的露珠;德清的老人家说,是月亮公公和月亮婆婆生气砍月桂树,木屑掉下来,河蚌吃下而成了珍珠。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凡珍珠毕产于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又说:“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而成其魄。”这位明朝的科学家如此浪漫化的描写也是远古传说熏陶的吧。

▲各种和珍珠有关的传说

以珍珠为饰,周文王开了先——“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又名步摇髻。”(《妆台记》)而后风及皇帝的冠冕、龙袍、百官朝服,进而成官级标识。《本草纲目》载:“珍珠味咸,甘寒无*……涂面……止泻……除小儿惊热……止遗精白浊……解痘疗*。”古人对珍珠的认识从宝贝上升到药品,可见其利用和研究已入精微之境。可珍珠得之不易。潜水采珠兴于秦汉,最初没有任何呼吸辅助设备,到了明代才有了相应的设备和技术。博物院里模拟呈现了《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采珠情景——二人长绳系腰,携篮潜入幽深的海底。一根锡造的弯环空管,一头对着水中人的口鼻,这是最初的呼吸设备。“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子,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覆之,缓则寒死。”宋子的文字直看得人胆战心惊。据说,明代因采集过度,珠源枯竭,出现“以人易珠”的现象。

▲欧诗漫珍珠博物院中模拟《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采珠情景

02

能建一个珍珠博物院的地方是有自家底气的。于珍珠,德清定有别样的历史。我对囚禁在那一束光下的物和文字细细辨认。

一个边沿缺损的耀州窑青釉牡丹粉盒,内有一小块的白色结晶体,说是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吕嫣墓中出土的化妆盒里残留的珍珠粉。蓝田,是我喜欢的李义山《锦瑟》中“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出处,还有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嵌了“南海鲛女滴泪成珠”的典故。琴音犹在,无奈年华似水,物是人非。物比人长久啊!

挨着的是一个河蚌的贝页,内壁附着一尊佛像珍珠,脸容衣履清晰可辨。注释为:附壳佛像珍珠是将锡、其他金属的、木制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经过2至3年的养殖。该技术为目前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珍珠养殖技术,始于南宋,地点为湖州德清。

▲附壳佛像珍珠

再定睛。被蝇头小字里藏着的事惊着了。原来,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并在德清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世界珍珠养殖技术从中国德清传至欧洲、日本等地,影响了世界。德清是世界养殖珍珠的发祥地,叶金扬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始祖。这是一个从天然珍珠到养殖珍珠科学技术的跨越,是人类的福音。

叶金扬的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中国文明的花正放。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别的在此不列,就说宋朝出现的大量研究万物的谱录,如《墨谱》《香谱》《荔枝谱》《茶录》《梅谱》《菊谱》《蟹谱》《橘录》《昆虫草木略》《禽经》《促织经》,等等。去看看《四库全书》收录的谱录,几乎都出自宋人之手。就不说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发明了。宋人对万物充满好奇,这是一个“格物致知”的时代。两宋的海外贸易比唐代更积极。开国不久(公元年)宋太宗就“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丝织品)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各处赐之。”以现在的话说就是招商。苏轼曾称赞吴越“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象犀珠玉非浙江所产,显然是诸国的舶来品。宋室南渡后,北方被辽、金所占,浙江成了东海航线的主干道和南海航线的重要分支,海上贸易就转移到明州(宁波)、泉州、杭州、温州等港口。这就是叶金扬发明中国珍珠养殖技术的文化背景。

叶金扬的身世不详。历史机微难测,在百年、千年的尺度上,真正重要的事件可能发生在那些被漠视的人之间。我们可以想象,叶金扬是一个农民,与大多数的吴越人一样,种桑养蚕也撒网捕鱼,不然也会留下一本《珍珠谱》的吧。

▲世界珍珠养殖技术始祖叶金扬雕像

03

叶金扬的信息最早来自海外。年,美国麦嘉湖博士在艺术协会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国的珍珠及珍珠制造》;年,英国领事海格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19世纪中叶,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时空呀?

▲欧诗漫珍珠博物院内

关于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的考证资料

▲海格年所发表论文指出

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在中国德清

我后来看到了这两篇调查报告的译文。文章没有想象力的沟回曲折,没有文字的乔装打扮,字里行间,两位外国人在德清两日的忙活一目了然。以麦嘉湖的话说:“经过连续两天的调查,所获得的以下结果应该是可信的。”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江北岸临水的三角地带成为外国人的居留地。这些外国人在中国从事丝绸、茶叶、瓷器、棉、鸦片等贸易,还有传教。“人工养殖珍珠引起居住在宁波的外国人注意好多年了。”他们的注意力来自当地富商帽子上镶着的珍珠,最初认为是假的,后来发现都是真正有价值的珠宝,而且是相邻宁波的湖州及周边城市的重要贸易品。英国人海格和美国人麦嘉湖最终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