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01217/8505691.html中青记者:乞明玥责任编辑:姜清越
年4月26日,全国吃货最期待的美食探索类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式开播。
这一季依然是8集,依然是鲜活灵动的影像与配乐,依然是故事化的叙事,依然是兼顾趣味与知识的亲切讲述。不过,不同于上一季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中华美食之独特性,这一次是直接从世界的视角找寻各色美食中的联系与共性。“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若非历遍山川,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领略如此宽广的美食与文化之路。
《风味人间2》方才亮相,豆瓣评分便直接拿下9.4。
而这似乎也并不那么让人意外,因为这部片子背后还是那个熟悉的男人,陈晓卿。
从《舌尖上的新年》到《至味在人间》,从两季《舌尖上的中国》到两季《风味人间》,他是擅长描摹刻画的作家,亦是大家眼中无所不能的总导演。年,这位摄影美学硕士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做编导工作。年,他开始拍摄纪录片,到后来成为十余部纪录片的导演、制片人。精彩的履历仿佛在昭告着,陈晓卿的作品会教人安心。
《风味人间》团队找食物的原则有三点。一,好吃。二,能够在其中看到传统的印记。三,通过食物可以折射出来当地人群的性格特征。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第二季制片人张平更是坦言:“这一季更强调对食物和人的凝视。”
千百年来,人类在一次次尝试中创造出精妙美味的食物做法与搭配。故事的叙述,总是从播种的农民或捕猎的勇者开始,使得在鳞次栉比的城市里生长的现代人感受到了一丝对原始文明气息的宝贵牵挂。在时而恢弘、时而灵动的配乐之下,厨师的每一次起范都仿佛是站上了一方舞台,让静默的食物有了生命。寻常时候人们眼中平凡的吃食,在那一刻的镜头里却显得无比伟大。
回忆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食谱,正如第一季中《落地生根》一集提到的那样:“中国,是不断创造和再创造的策源地”。背井离乡几代人后,马六甲的华侨还是愿意用海南鸡饭“凝聚亲情,勾连过往”。庆典祭祀上的独特食物,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构成了一处文明的璀璨风景。《滚滚红尘》中“黎陶”的烧制,是少数民族奶奶们对传统文化的古朴坚守。食物的风味,在文化的传承中飘香。
霉苋菜梗的卤水是老绍兴人的命,奇臭和异香的微妙临界点就是《肴变万千》。菜肴的千姿百态来自于五味调和与心手合一的塑造,更隐含着国人的烹饪审美和处世哲学。世上的风味辗转于方寸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江湖夜雨》是关于师承、门派、琢磨、顿悟的故事。对于爱好者来说,宵夜不仅是三餐之外的犒赏,也是对人际关系的维护,更是对昼夜滋味的依依不舍。
大山里的《香料歧路》,是延续的古老习俗。在一道成品佳肴中,香料往往是视觉上不可见的,但却是充斥鼻息的馥郁精髓。一种名为“家”的熟悉味道植入记忆深处,点亮《万家灯火》。在主妇精巧的手里,平淡的一餐一饭也变出了丰富的造型与口感。
新意
聊回第二季,宏大叙事的航拍与精妙绝伦的显微摄影相结合,食物的风情万种与人物的朴实质感相交融,《风味人间》团队再次带给观众绝美的视觉盛宴。
甫一出场,“两百米高空,没有任何防护”,在尼泊尔米亚格迪的一个部族,《甜蜜飘渺录》呈现了最原始的崖蜜采集方式。置身凶险之境,这是人类为了满足口腹的无畏,有时也可以说是“代价”。部族的镜头中,有干劲满满的吆喝呐喊,也有向上苍的虔诚祈祷,有老人家布满沟壑的脸庞,也有小女孩无辜稚嫩的笑容。风险越高,回报自然也越丰厚。59岁的泰克每舍命向喜马拉雅巨蜂“讨要”一次昂贵的崖蜜,便足够支付一个家庭的生活用度。
“直到一些草本植物被广泛种植,甜才逐渐走进寻常人家。”两千多年前,甘蔗传入中国。数百年后,制糖工艺才被我们掌握。立春,甘蔗收获,贵州兴义的村民在用古法熬制着浓缩的粗糖。显微摄影下的糖结晶,像极了美丽又珍贵的钻石,它是塑造甜食的密码。甜食与糖分,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多巴胺。
早茶,是扬州市民安放一天之闲适的好去处。与翡翠烧卖并称“扬州双绝”的千层油糕,在糖的妙用下低调平和而又温婉细腻。全世界都在探索糖的可塑性,中餐大厨知道用糖来做出拔丝,静谧的扬州城创造出千层油糕,而伊斯坦布尔的甜品师发明了巴克拉瓦。巴克拉瓦,即果仁蜜饼,是“土耳其甜点皇冠上的明珠”,18岁的萨哈特可以为之擀出厚度不超过1毫米的面皮。而经过多年的观察后,老师才决定将最核心的熬糖技术传授给他。白案上的面粉扑到满手满脸,劳动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荣光。
精细的千层面皮,糖与油的相遇,不同的土地上发育出惊人相似、却又各有千秋的风物。
四川,乡宴厨师夏伟用红糖给肥腴的猪肉涂上浓妆重彩,再拿糖油给半熟的糯米洗礼,一道吉庆的“甜烧白”便诞生了。苏州,汪曾祺说:“鸡头米老了,夏天就过去了”,当地人最珍爱这份只属于鸡头米的天然清甜。马来西亚,塔塔甘岛上的巴瑶族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他们向海洋索取最鲜甜的海胆。香港,新哥用麦芽糖给烧猪上皮以防止烤焦,再施以地炉高温,是食客们最爱的爆香酥脆。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全世界有六千多种蟹,《螃蟹横行记》这一集如数家珍,毫不吝啬地盛赞螃蟹是中国饮食传统中唯一能做到“庙堂与江湖一统,婉约与豪放兼容”的食物。
挪威,埃德加船长的捕蟹笼时盈时亏,他不得不风雨无阻地奔赴大海。蟹肉刺身,烤蟹腿,蟹壳汤,蟹肉泥,蟹肉沙拉……对付帝王蟹,挪威厨师有无尽的想象力。威尼斯,春秋两季,大批身形小巧的艾氏滨蟹即将蜕壳,多米尼克布下的手工网收起了。几小时内,软壳蟹最适合整只入口。
美国切萨皮克湾,每年蜂拥而来的蓝蟹正中饕餮们的下怀。餐厅老板约翰·米纳达基斯采用黑胡椒、芹盐等二十余味调料,这股浓郁的咸香辛辣是马里兰的固定搭配。不过,有专业拆蟹人将蟹肉摘出后,美国人更爱大块朵颐的马里兰蟹肉饼。而在日本,厨师一步一步将籽蟹化繁入简,重新组合成极具态度的香箱蟹。韩国,金景丽在做着秘方腌制的酱蟹,这种做法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橙红的蟹*令人食指大动。
云南沧源,佤族人在溪边逮住了山螃蟹。连壳捣碎,带有一丝古老痕迹的蟹胥,是全家人的下饭神器。无锡太湖,渔民打捞上六月*的大闸蟹。半流质的蟹*达到顶峰,行家知道如何巨细无遗地拆蟹。珠江入海口,多雨的年份,盐度稀释会导致青蟹减产,台风更是养蟹人的大敌。青蟹最适合做盐焗奄仔蟹或是姜葱焗重壳蟹,偶尔有几只盛夏的雌性青蟹会变成昂贵的*油蟹。在澳门,传统的极鲜的水蟹粥要靠水蟹来完成。在江南,水乡人将袖珍的蟛蜞制成蟛蜞豆腐,“外形似带风的团扇,质地如藏雨的云朵”。浙江,潘阿菊在花岙山盐场打盐花。她用盐卤做蟹糊,因其简单快速也被古人称为“洗手蟹”,也能用海水加海盐做出宁波年夜饭的重头戏“红膏炝蟹”。
“一生解甲不止,四季风韵犹存”。
尾声
人间至味,是烟火气。一道菜肴的前世今生,要远比它本身有趣得多。《风味人间》总是保持饥渴的,不在乎胃肠的每一次蠕动,亦非口齿的每一次生津,而在乎面向食物源头的时空追溯,面向大自然的求索,面向历史文化的渴求。
《风味人间》对民俗文化的成功捕捉,大抵是赢在了它的态度——陈晓卿认为,纪录片伟大的地方在于它的认知价值。仅从风味的角度,见识、理解和懂得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在《风味星球》的采访中,陈晓卿这样说道,“疫情下的制作并不容易,让人愈发珍惜片中的拥抱”。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