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皮肤科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60214/4770025.html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雨水闹元宵,是因为上一个节气立春和除夕是同一天,而雨水距离立春,正月十五距离除夕,又都恰好是15天。
制图吴灵俊
雨水是一个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一方面,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开始增多,另一方面,雪渐少,雨渐多。
眼下,雨水不是“开始增多”,而是“实在太多”。气象部门已经权威“盖章”:今冬呈现“烂冬”的特点:降水极多、雨日极多、日照极少。
从最新的预报看,周一直到周四,我市降水相对明显,周五和双休日,虽然以阴天为主,有时有小雨。
民间有句关于雨水的谚语“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语成谶。
虽说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但此时的春意来得似有若无。暖湿空气开始活跃,而冷空气在减弱中又不甘示弱。两者交锋,导致天气乍暖还寒。
关于雨水节气气候的变化,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感觉十分精准且妙趣横生:“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雨水
在过去农耕社会,雨水是个很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个时节,农民们要开始为春耕做准备了,因此就有了“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的说法。
脱离农耕社会,雨水节气本身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就变得不再那么明显。不过,在有些地方,一些寄托了人们美好心愿的习俗仍被保留下来。
比如在四川的一些地区,人们有拉“拉保保”的习俗,父母带着酒菜、香烛、纸钱,带着孩子“找干爹”。指望孩子将来有文化的,就得找个文人;希望孩子身体健康的,就找个身强体壮的,取其“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雨水节气,一锅南肉笋片汤
抚慰乍暖还寒带来的不安感
虽然有雨水“闹”元宵,但元宵作为春节之后第一个狂欢的日子,又怎能敷衍着过?
若按照“十三上灯,十八收灯”的旧俗,元宵节的节俗活动理应从正月十三(17日)晚上开始。
为了“十三上灯”,过去很多人家从正月初七、初八就开始忙着搜罗做灯笼的材料,主要包括半透明的“韧皮纸”(或宣纸)、竹篾、细绳、浆糊,以及最重要的红蜡烛。
过去人们习惯自己动手做灯笼,因此灯笼的造型以“兔子灯”、“鲤鱼灯”、“*鱼灯”为主,再不济也是一盏“三角灯”。灯笼的造型虽然简单,但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北宋梅尧臣曾如此描述千家万户门前烛光摇曳的景象:“竞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
按照旧俗,“上灯”前还要举行祭祀仪式:在祖先的神位或画像前,点上三炷清香,斟满一杯清茶,再盛上一碗“酒酿汤果”。
这碗“酒酿汤果”也被称为“上灯汤果”,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用糯米搓成的细小珍珠圆。
昨天是“十四夜”,在老底子宁波的旧俗中,不仅要家家户户挂灯笼,还要做“响格”。
所谓“响格”,简单来说,就是把从山上砍来的毛竹一头劈开,摇晃起来发出“啪啪”的响声。对照来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手掌拍”。
随着夜幕降临,人们会拿着“响格”绕着家里拍一圈,寓意把晦气、蛇虫、病害等不好的东西赶走,欢欢喜喜过元宵。
这一习俗现在已不常见,但在宁海前童等地方仍可觅得身影。
宁海前童元宵行会胡葵娜供图
如果说,过年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那么元宵就是大家伙的狂欢。从古至今,民间的元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闹”。
宁海前童元宵行会胡葵娜供图
宁海前童元宵行会胡葵娜供图
元宵“闹”得“最凶”的,当属赏灯,元宵“灯节”的叫法也是由此而来。
三江口灯光秀
借着赏灯的名头,每年到了这天晚上,人们常常会互相宴赏,成群往来于茶座、酒肆,“达旦不绝”。
除了宴赏,像猜灯谜这样助兴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梦梁录》中曾记载有“商谜者”“先以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谜。”猜灯谜的人气究竟能旺到啥程度?《清嘉录》这样描述“城中有谜之处”:“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
“闹”元宵最起劲的恐怕要数年轻男女。每年到了这一晚,结伴出门赏灯之际,顺带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帮自己物色对象,或者跟自己的情人约会。
千古流传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这一景象。
奉化青云村灯会胡美恩摄
不过,元宵的这份浪漫到了钱塘文士瞿佑笔下,却又平添了几分“画皮”的魅惑气息。瞿佑客居月湖之东时,曾以月湖湖心寺及周边发生的故事为素材写下了《牡丹灯记》。
故事中,住在镇明岭的男主人公乔生正是在元宵夜和提着双头牡丹灯的“女*”丽卿相遇月湖畔,成就了一段传奇故事。有一种说法,两人相遇的长堤就是如今的偃月街一带。
元宵,又怎么少得了“元宵”。
说起“元宵”,很多人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宁波的猪油汤团。其实,“元宵”除了猪油汤团,还包括“蒸团”,图的同样是团团圆圆的寓意。
因此在民间,与“十三上灯”吃“上灯汤果”相呼应的,是“十五正灯”吃“上灯汤团”。
在过去的农耕社会,等到正月十五吃过“汤团”,年也算正式过完了,就要开始迎接新一年的忙碌劳作了。
在镇海的农村,过去人们还有元宵吃“糊拉羹”的传统,就是将杂鱼和米放在一起烧成羹。而同样类似的吃法,在象山石浦等地则被称为“糊粒”,并被人们给予了“发财”的愿望。
来源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鲁威视频朱尉
编辑魏薇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