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已经过去一周
但贵州在全国的影响力却在持续发热
今天的《宁波晚报》,以一个整版的方式,回顾了在平塘县天文小镇召开的第十二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同时为正在“依托奇山秀水,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贵州”点了赞!
特别报道以
《黔南行,发现一个"新贵州"》为题,从
依托奇山秀水,发展全域旅游
独占“天眼”好资源,做大科技旅游
借助多彩文化,打造“醉美贵州”
三个方面报道了记者
此次贵州行的感受
其中,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宁波晚报》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文中这样写道:“除了美丽山水,贵州还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贵州就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贵州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文章全文如下↓↓↓
11月5日至9日,第十二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黔南州平塘县天文小镇举行,由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浙报集团旅游全媒体中心承办的“八城市媒体总编走进贵州”活动也同期举行。作为主办方邀请的贵州8个对口帮扶城市(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广州、深圳、青岛、大连)的主流媒体之一,本报记者走进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看到了天文科技旅游给原生态的贵州旅游所增添的巨大活力,感受到了贵州开展“全域旅游”模式所带来的快速发展。
依托奇山秀水,发展全域旅游
贵州“全域旅游”的概念是黔南州荔波县县委书记尹德俊于年3月率先提出来的,他也因在荔波打造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体系而获得了“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奖”。此次“走进贵州”活动的第一站也恰好是荔波。
荔波,这个美丽的地名并不是“盛产荔枝和菠萝”之意,它是布依族语,意为美丽的山坡、美丽的地方。确实如此。10年前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表决通过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拥有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系统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荔波也因此有“地球上的绿宝石”之称。
荔波的景点主要有大小七孔风景区、邓恩铭故居陈列馆、瑶山古寨、樟江沿河风光观景带等。其中小七孔景区集山、水、林、洞、湖、瀑为一体,古桥下的水流如翡翠般清澈碧绿,一步一景,眼前所见处处如“超级盆景”;大七孔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峻磅礴,有“东方凯旋门”之誉的天生桥最为壮观。
拥有天然奇山美水的荔波倾注全力把生态旅游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其率先提出的“全域旅游”,就是以“绿色+”为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以旅游为核心,把一、二、三产和城镇化导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全力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典范,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如今,“全域旅游”的理念已深入贵州全省。贵州全省面积17.6万平方公里,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被誉为“山地公园省”,这里苍山如海,河湖交错,谷幽洞奇,处处如画,是发展全域旅游的绝佳胜地。
新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对应“旅游+”多业态。贵州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开展了野外拓展、徒步骑行、低空跳伞、攀岩等一系列国际级山地户外运动,这些活动不断地带动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打造,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贵州的交通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年进入高铁时代,以省会贵阳为枢纽,建成和在建的高铁放射6个方向;年年底,实现了市州通航机场全覆盖,贵州是中国第9个、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
独占“天眼”好资源,做大科技旅游
年9月,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世界第一大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落成启用,它可以观测到10万光年外的银河系边缘,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大射电打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天眼,也打开了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天窗,改变了贵州的形象和气质。
在平塘,记者深感震撼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国重器“中国天眼”FAST,还有在群山环抱中拔地而起的一座天文小镇!这里有平塘国际射电天文体验馆、“深空之眼”动感球幕飞行影院、“中国天眼”景区观景台,还有天文时空塔、天幕商业街、“时光之门”等项目,平塘天文小镇是一座集天文科普、宇宙探秘、旅游度假、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科技旅游新城。
今年3月,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名单,“中国天眼”FAST位居榜首。第十二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主会场花落平塘,开幕式晚会的主题“聚焦大射电·联通天地人”也富有深意,贵州省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坦言,“中国天眼”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天文顶级资源,本届旅发大会选择在平塘县举行,是希望以打造“平塘世界天文科普旅游区”为突破口,形成新的旅游亮点,辐射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同时,借着举办旅发大会的契机,提升和完善黔南州旅游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景区、景点提质改造,更好地将黔南打造成为区域旅游综合目的地。
借助多彩文化,打造“醉美贵州”
除了美丽山水,贵州还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贵州就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贵州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姊妹节、火把节、芦笙节等民族节日盛大热烈;以古村落、古屯堡为代表的民族建筑古朴厚重;以苗绣、蜡染、银饰为代表的民俗制品精美绝伦……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怎么看得过来呢?贵州的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联手打造了一台台民俗风情体验秀。
荔波有一台《情醉黔之南》,是贵州首部民俗风情体验秀。整台演出以一对都市恋人的荔波之旅为主线,在现场和视频交互营造的奇妙空间里,在四季轮转的景色中,展现了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侗族的迷人风情。
《多彩贵州风》也是一台集多民族风情为一体的视听盛宴。飞流直下的瀑布之水中淌出俏丽的《水姑娘》;骁勇善战的苗族勇士《上刀山》;伴着侗家花桥鼓楼一路走来的《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耗时8年精心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演绎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绝技等浪漫风情。
贵州的文化是多彩的,也是浓厚的。青岩古镇是电影《寻枪》的取景地,背街锃亮的石板地让人惊叹,交错密布的明清古建筑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历史;牙舟文化产业园里古韵悠悠,一件件精巧的陶器如今已成为大山里人们的致富之宝;花溪夜郎谷是贵州著名艺术家宋培伦所创作的青石小城,一个人用20多年用碎石、砖瓦、陶片等搭建起了一座城,除了浓浓的艺术气息,其让人惊叹的还有坚持之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据统计,今年1至9月贵州省共接待国内游客5.90亿人次,实现接待国内游客收入.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1.6%。美丽山水和动人文化在贵山贵水完美结合,做强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的贵州就这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记者俞素梅文/摄
来源:宁波晚报
主笔丨编辑:周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