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宁波这些传递生命礼物的善举一直在继 [复制链接]

1#
11月24日上午,37岁的张彬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宁波市第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就在4天前,“镇海文史第一人”沈志远老先生的家人按照老人生前夙愿将老人的遗体和角膜捐献,用于国家医学科学研究。在宁波,以这种方式传递“生命礼物”的善举一直在继续宁波第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加重要了”11月24日上午,医院,经过2个半多小时的血细胞分离采集,37岁的张彬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浙江省第例、宁波市第例、鄞州区第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将自己血样入库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只间隔了几个月,挺让我意外的。”张彬说,“但是,我也挺高兴的。一方面可以挽救一个血液病患者,挽救一个家庭。另一方面,我也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树立了榜样,让他们懂得做个善良的人,更要乐于助人。”张彬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爱跑步的他已经无偿献血很多年了。去年,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工作人员向他普及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一些知识,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血样纳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8月,鄞州区红十字会接到上级部门的初配信息后,立即联系了张彬。“我当然愿意捐献。”张彬没有任何犹豫,将这几个字脱口而出。他说,这个消息就像中了彩票一样,让他既兴奋又担忧。他担忧的是,如何让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零了解的父母同意?张彬在网上搜集了不少相关的新闻、资料,也赶紧联系了做医生的朋友。“和父母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只是询问我是否会影响身体。当他们知道捐献过程和献血一样,就支持我了。妻子及两个孩子的全力支持,也让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此后,“对方是男性还是女性”“多大年纪”“病情如何”等关于那位有缘人的疑问会常常出现在张彬的脑海里。他坦言,在等待高配的过程中,他心中多了一份牵挂,冷不丁就会想起未曾谋面的人。“等待也是一种煎熬。”今年10月,高分辨配型成功的好消息终于传来了。“生命最大,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加重要了。”张彬接到通知后这样说。看着血液从自己的右胳膊进入血液分离机,经机器提取分离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后,剩余的其他血液成分又回输进左胳膊,张彬感慨地说:“想着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在另一个人体内流淌,我真的特别高兴。”“镇海文史第一人”离世:“留下生命最后馈赠”11月20日,饱受病痛折磨的沈志远老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家人按照老人生前夙愿将老人的遗体和角膜捐献,用于国家医学科学研究。这是这位被誉为“镇海文史第一人”的老人,留给世间“最后的馈赠”。在沈志远老人的家中,儿子沈炎惠正在整理父亲的生前遗物。沈志远老人的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情:研究镇海的民间文化。退休后,他努力学习打字,在电脑中留存了数十万字的文稿。年,沈志远被中国文化部授予民间文化集成奖,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家人们表示,老人捐献遗体的想法由来已久。“爷爷每次去上海复查颈椎时,医生都会留下他的核磁共振片子向学生讲解,爷爷会跟我们说,他的颈椎以后对医学研究是有作用的。当时我们没有领会他的意思,现在想来他那时就已经有这种想法了。”沈志远的孙女沈雯雯回忆道。沈志远老人的颈椎压迫神经,前前后后做了4次开放性手术。年底,77岁的老人被查出肺癌,便向最亲的孙女道出了遗体捐献的想法,家人一致发出反对的声音。家人试图让老人淡忘遗体捐献,而老人却“催促”得越发频繁。“最后一次做完化疗后,爷爷的状态已经不是很好了,他又一次跟我提出来捐献遗体,说就当帮他了了最后一个心愿,我就跟家人商量,想帮他实现。”沈雯雯含泪表示。从抵触到理解,家人决定一起帮老人实现生命“最后的馈赠”。年7月,镇海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做遗体捐献登记。11月20日,老人离世后,医院取下了老人的角膜,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专家接收了遗体。“父亲二三十年间一直在看病,他也看到很多人饱受病痛折磨,如果没有发达的医学,他可能30年前就瘫痪了,4次手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他的决定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吧。”沈志远的儿子沈炎惠说。“他的角膜能给患者带去光明,他这个决定是非常伟大的。作为他的孙辈,他的行为对我以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启发。”沈雯雯说。此次捐献的沈志远老人是镇海区第18例成功完成眼角膜捐献,第19例完成遗体捐献的志愿者。截至目前,镇海区共有遗体和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余例。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通讯员章友来源:中国宁波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