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 https://m.39.net/pf/a_7723195.html 在古汉语里,“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实际上指的都是大墙,意思是说里面一道叫城,外面一道叫郭。在中国古代的城郭制度上,都城有三道墙,分别是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但阿拉宁波(明州、庆元),只是府城,从来不曾成为国都,所以阿拉这里历史上最多只有两道墙,——城指子城,郭指罗城。具体地说,子城在今天的“鼓楼沿”,罗城则为城厢最早的环城路(即今天的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与和义路)以内的区域。有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但因为宁波不是京城,所以“筑城”“卫”的是官,也就是说,子城是当年宁波地区里最高行政级别的官署衙门所在地,罗城则是平民的聚居区域。
在宁波历史上,只有鄞县作过附郭县,也就是说只有鄞县县署曾与州府同处一地,因此,宁波境内其他县,比如奉化、慈溪、镇海、象山等,历史上都是有郭无城的。
子城与罗城在唐代问世于宁波三江口后,虽然历代屡有毁建,但规模却基本未变。子城城墙周长丈,罗城城墙周长18里。
鼓楼原为子城的谯楼,它宣示着国家机器的威权在三江口的制度性存在。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悬巨钟者,为钟楼;置更鼓者,为鼓楼。
明州子城建于唐长庆元年(),当初的谯楼大概一开始就是鼓楼,有刻漏以计时,有更鼓而报时。宋仁宗庆历八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此可以证明至少在北宋年间,子城谯楼就是鼓楼了。
谯楼是子城正门的通用称呼,鼓楼则是它的功能名称。而它最早的名字,可溯源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时置明州望海军,谯楼便得名“望海军楼”。宋太祖建隆元年(),明州望海军改为明州奉国军之后,谯楼名随之改为“奉国军楼”。宋高宗南渡,曾到过明州。传说宋高宗赵构被重兵追逐,逃到了鼓楼。当逃进鼓楼时,忽见唐“安史之乱”时坚守商丘而殉难的张巡等五位将军,打着旗帜,穿着戎装,列队前来迎接。在高宗躲进鼓楼后不久,金兵追至楼下,只见蛛网密布,一片荒凉,以为必无人进入,遂往他途搜寻。由此脱逃的赵构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又称为“旗纛大将军祠”),祠内置这五位将军像以奉供仰。宋宁宗即位改元后(),升明州奉国军为庆元府,谯楼随之被命为“庆元府楼”。
元初毁城时,子城也不能幸免,不过,似乎并未被彻底夷为平地,其谯楼所在的那截南城墙及其谯门可能被保留了下来,这截城墙之所以被保留,并不关乎官署衙门的防御,而是为了朝廷命官的威仪,约半个世纪后的至治元年(),谯楼重修(见《至正四明续志卷第三》)。而且从元代起,谯楼的命名方式不再以州府官署名为楼名。元代被重建的子城谯楼,就被命名为“明远楼”。
明宣德九年(),太守黄永鼎重修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万历十三年(),太守蔡贵易再次重修后,采用了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海曙楼”。从此,鼓楼的名字就不再变了。
鼓楼现存楼阁,则为清咸丰五年()由宁绍台道道员段光清所督建,楼为五开间,三层木结构檐歇山顶,气势雄伟(见图1及大图,图2。图片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HPC项目。图2由徐韧先生收藏并提供)。
图1
图2
约年,宁波警察厅在鼓楼顶上建造了水泥钢骨正方形火警瞭望台,并悬警钟(图3。图像来自宁波市城建档案馆);这大警钟,是宁波的老牌机器厂“顺记”制造的。
年底,宁波城区的救火联合会在瞭望台的基础上增建了钟楼,置标准时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使鼓楼成为宁波城内最具特色的古今相映、中西合璧的地标建筑(图4至图5。图4来自年代的《宁波旅沪同乡会月刊》,图5水银收藏)。
图4
图5
年4月,鼓楼落架大修,至次年6月完工,大修后的鼓楼面貌焕然一新(图6。图像来自宁波市城建档案馆)。
图6
年,鼓楼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宁波城内遗留下来的唯一一处城垣类历史文物。
民国时期,南京、开封等古城的鼓楼上,也曾建有瞭望台、时钟楼的。余姚的舜江楼,大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也曾穿顶而出,建有瞭望台(图6。水银收藏),可能在六十年代时又拆除,恢复原貌。
所以,传统城楼加建西式钟楼而存续至今的,也只有宁波鼓楼。
作者:水银,宁波地方文史爱好者。
来源:宁波晚报
往期精选:
原标题:《掌故
宁波鼓楼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