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宁波重大发现 [复制链接]

1#
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

近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在余姚市召开,专家们得出了以上结论。

余姚施岙遗址发现年前“井”字形水稻田

施岙古稻田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米。为配合遗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块土地出让建设,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古稻田分布区,发掘约平方米。

TG1南壁地层堆积

发掘揭露了史前三个时期的大面积规整块状稻田。

第一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约公元前年以前),发现了疑似田埂的凸起。

第二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四期(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公元前-年),发现了宽约0.5-1米的人工田埂和自然原生土埂。

第三期稻田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明确的田埂(局部区域铺垫木头)有22条;部分区域田埂不能相连,为灌排水口;水稻田堆积中出土遗物极少,仅出土极少量鱼鳍形鼎足、泥质黑皮陶片等。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水稻田

专家认为,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初步钻探发现,附近古稻田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左右。

目前发现来看,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田结构已基本清楚,宽大的路网和灌溉系统组成“井”字形稻田结构,展示了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这种稻田,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年以上,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时期水稻田发展的认识。

施岙遗址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经济支撑,是养活众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长点,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积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反映了距今年以来发生了多次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事件,为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路

专家参观施岙发掘现场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施岙遗址考古发现的意义,对遗址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刘斌教授认为,近几年余姚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的发掘,姚江谷地的拉网式调查也发现了很多新的遗址点,“希望能进行大遗址规划,纳入到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中。”

论证会现场

刘斌教授表示,田螺山、井头山、施岙遗址的距离非常近,虽然年代上有差别,但是在地理上应该存在关联。施岙遗址古稻田的范围那么大,又存在很多“标准化”,那么相关的居住遗址在哪里?应该从大遗址的角度来考虑,除了本身的稻田研究之外,还应在附近区域进行相关遗址的调查。

-THEEND-来源甬上APP记者顾嘉懿编辑朱锦华二审赵鹏三审张伟方宁波晚报生活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