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两年,多天,
给88岁老母做不重样的晚餐,
他说有些累但很幸福……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47岁的李爱*从厨房小白,
到朋友圈的开挂厨神,
他唯一的动力是——
让母亲吃得好点,健康点。
“电饭煲煮两遍,粥才绵软,我妈爱喝!”
昨天一早5点10分,李爱*的闹钟响了。电饭煲里煮着杂粮粥,小*米、绿小米、玉米粒、高粱米、黑米、黑麦、藜麦等混在一起……
5点半,音乐响起,提示粥做好了。李爱*又按了一遍按键,才出门跑步。“我妈年纪大,喜欢吃粘稠绵软的粥。电饭锅煮两遍的粥,我妈爱喝,煮一遍不爱喝。”
2年前,李爱*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厨房小白,再早些时候连粥也不会熬。自从把当时86岁的老母亲从河南老家接到宁波照顾,每天给母亲做菜成了件顶要紧的事。
6点半晨练结束,李爱*去买菜,挑选了一块肥瘦相间的牛肉、鸭蛋、包菜、蒜苔等;回到家,粥第二次煮好了。他又忙着把咸鸭蛋、葡萄干小面包放在桌子上。
8点出门上班前,母亲还没起床,他轻轻关上了房门。
中午11点半一下班,他就往家里赶。“我妈年纪大,有点老年痴呆症,不回去我不放心。”半个小时后到家,给母亲煮了饺子,看着她吃下,李爱*收拾好碗筷,匆匆回单位。
晚上下班后,他赶紧回家,洗菜、切菜、做饭。“人少,平时一般两三个菜一个汤,周末、节假日或者母亲生日,就多做几个菜高兴高兴。”
晚饭后,给母亲端洗脸水,照顾洗脚,陪着说说话。
“我没做什么,就是普通的一天。”
李爱*这样“普通的一天”,从年7月10日把母亲从河南老家接到宁波同住开始。
以前,他很少买菜,偶然买点熟食或盒装的净菜回家翻炒下;现在一周至少要去5次菜场或超市,只为让母亲吃点新鲜的;
以前基本在外面吃,现在给母亲准备一天餐食是最重要的事情;
以前和物流群的朋友讨论专业的国际物流问题,现在分享健康、养生及厨艺较多;
朋友圈里,记录的往往是母亲今天早饭吃了两个荷包蛋;母亲很爱今天的牛奶蜂蜜拌百香果;母亲说吃虾太麻烦……
李爱*为母亲剥虾。
“把母亲接来照顾,不再给自己留遗憾”
李爱*在宁波一家物联网公司国际业务部工作,工作很忙,之前经常要工作到凌晨。
可他还是坚持把母亲从河南老家接到宁波来照顾。
“我上面还有3个姐姐,一个哥哥,我是家中的老小。以前,母亲在河南老家,由姐姐哥哥照顾。现在,他们有的年纪大了,有的身体不太好。我不能因为离得远,就不照顾了。”李爱*说服了母亲和哥哥姐姐,把母亲接到了宁波。
他说,年,自己还在上海工作,父母来上海小住过一段时间,一再感慨男方气候湿润、适合养老。可当时,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年6月,我父亲走了,很突然。老家打电话来,我买机票、火车票等,时间都不合适,就匆匆忙忙开车回去,还是没见上父亲最后一面,这是永远的遗憾,一辈子都弥补不了。”李爱*说,从那时起,自己就想着要把母亲接到身边来好好照顾,不再给自己留遗憾了。
多年的“操练”李爱*已经烧得一手好菜了。
和很多新宁波人一样,李爱*说,自己从高中毕业、外出求学开始,就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工作后,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只有10来天,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把母亲接到宁波,我最担心的是水土不服,南北差异大,老年人适应性又差些。我就想着,一定要让她吃好,吃得健康,这样才好。”
前几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在这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老娘没有水土不服过,没有感冒发烧过,开启了返老还童模式。”
“我的评委就母亲一个人,她吃得好就是好”
黑胡椒牛排、牛肉虾皮蒸鸭蛋、清蒸鳗鱼、油爆虾……李爱*在朋友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