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黛瓦石墙悠悠古风宁波这个多年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m.39.net/pf/bdfyy/

很多年前,

我去了一趟被称为“鄞县西藏”

的四明山杖锡,

途中被一个古树参天的村落所吸引。

听车上的山民说,

这个建在山崖边的村庄叫茅镬,

秋天的时候,

树叶有红有*,像画一样。

后来每次经过这里,

总会不由自主透过车窗想探个究竟。

第一次去茅镬是年深秋的事了,同行的是原鄞县农业局的崔银松老师。我们从宁波乘公交车出发,经鄞江、章水,再经细岭、年泥墩、翻身村、天雷坑等村落,车在铺满石子的崎岖山路上颠簸三个小时后,终于到了茅镬。

当脚步踏在茅镬的土地上,我们被一股充满野性的绝美秋色而欣喜不已。

树龄逾多岁,高52米的金钱松;

中部烂空后仍生生不息的香榧,

几人合抱不过来的香枫,

苍劲挺拔的古柏,

几百年的古银杏

......

这些古树带着悠悠古风,长在村里的角角落落。茅镬的房屋多由石块砌成,黛瓦石墙,各户人家以石板路和石台阶相连,错落有致。

茅镬,生僻而古老的名字。镬,辞典的解释是无足的鼎,村庄的地形就像一只镬,龙尖头山顶似镬盖,四周茅草丛生,茅镬由此得名。这里的村民大多姓严,据载是汉隐士严子陵的后裔。《四明严氏宗谱》记载,严氏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姓严。严氏后裔由余姚迁居杖锡,多年前迁至茅镬。

茅镬的深秋非常安静,只能听到几声鸟的鸣叫和树叶被风吹落的沙沙声,所有一切都随时光静静流淌。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茅镬很少有人进入,村里如出现“生面孔”,村民都会前来问长问短。因地处僻静之地,茅镬人保留着老派的生活习惯,与青山明月相伴,过着靠山吃山,与世无争的日子。

我们在村里转悠,拍着村民,拍着古树,把所带的胶卷拍完后,才发现西边的太阳快下山了,我们也错过了回程的班车。无奈之下,只能向村民借宿。

村里晒场下面有一家小店,是茅镬人气最旺的地方,也是联接山外世界的信息港。

我们向小店老板说明原因后,他爽快答应我们在他家留宿。小店老板是个热心人,马上到田里拔了些萝卜和青菜,老板娘开始生火煮饭。他们说:“山里人没啥好招待,但粗茶淡饭还是有的。你们城里人能到我家来,也算是缘分吧。”深秋时节,山上已是寒气逼人,我清晰地记得,那个晚上窗外秋风阵阵,屋里却暖意融融,我们四人围坐在圆桌,喝了点山里人喜欢的蕃薯烧酒,这味道和青菜萝卜一起,至今仍回味悠长。

晚饭后,小店老板又拿出自己炒制的茶叶,老板娘从箱子里拿出一条新的棉被。那个晚上,天上星星点点,我和崔老师坐在硬板床上聊着天,喝了两热水瓶的水。入口清淡的茶其实很有劲,直到下半夜我们才进入睡意。

我们是被一阵鸡鸣声叫醒的,起床后,向老板道谢,并付给他一点钱,但他硬是不收,我和崔老师商量,下次上山带点礼物来送给他们。

来不及洗漱,急急走到村里的晒场拍摄,这里视野极为开阔,望得见薄雾中的远山,也听得清脚下流淌的溪水。

炊烟在袅袅升起,早起的山民扛着锄头出门劳作,觅食的家鸡在卵石路上停停歇歇,古树旁是用竹篱围起来的碧绿菜畦……

20多年来,每当秋风起时,心里总会想起茅镬,想起小店老板。

年,有着多年历史的茅镬古村开始整体搬迁。时光荏苒,如今越来越多的车轮碾压着山道上的秋叶来到茅镬,古树群下一片熙熙攘攘。

在宁波,

茅镬犹如一枚秋天的标签,

令无数人为之着迷,

尽管山村已然不在,

但古树的色彩依旧斑斓。

-THEEND-

来源甬上客户端

记者胡龙召文/摄

编辑陈欢

二审周立明三审陈剑虹

宁波晚报生活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